如何研墨?

自古以来,纸与墨作为影响书画作品墨色效果的二个重要因素而被书画创作者们重视,很多的书画爱好者,通过从古人的画作中看到的“研磨图”,来论证“正确的研磨姿势”,足以说明,“好事者”们的认真执着程度是如何之高。

本人经历文房四宝行业的时间近20年,尽管自己的手头功夫不足一谈,但期间接触的所谓“耳闻目睹的文人磨墨那些事”可算不少。

便静坐码字、拍图与诸友共议。

话说,涉及正题之前,先简述一下研磨的原理以及标准。

研磨的物理原理:

墨的构成,是细小的碳颗粒经与胶、中药等添加物混合之后凝固而成,以不同形状的固体存在。这种固体有个特点,遇水后胶会缓慢溶解,且胶的黏性并不是太强,摩擦会让碳粒从固体墨锭中脱落下来。

那么研磨的物理过程就是:墨条与砚台的接触面摩擦以及水分对磨下来的部分寖泡双重作用,使得碳粒在失去胶的凝固作用之后,以非常细小的状态存在于水的混浊液当中。

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磨墨者感觉可以使用时,墨液便磨好了。

影响磨墨到需求的程度有哪些因素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磨墨需要墨锭在加了水的砚堂中“不停摩擦”,那么,这就涉及到磨墨速度以及蹭下来的颗粒大小的问题,换句话说,磨墨所需要的时间与墨的细腻程度,是由这些决定的。

那么基于此方法的分析下,影响磨墨速度的因素有:

  • 砚面的粗糙程度——越粗糙下墨速度越快,墨颗粒越粗大;因此很多人知道砚面最后要用合适目数的砂纸去开锋。
  • 砚石的结构适合程度——比如端砚老坑石质的机构比宋坑相对好磨很多;因此老坑砚台价高货少受追捧。
  • 磨墨人按压的力度——力气越大,下墨越快,墨颗粒越粗;俗话说“磨墨如病夫”。
  • 墨的坚硬程度——不同的“胶法”决定了墨锭不同的硬朗性,有的墨磨起来快一点,而有的则会很慢;故而硬朗的墨品有“断口可削木”一说。

而我们还知道,墨原料的构成,是由不完全燃烧的植物/油料后冒到空气中的烟所取得的“烟垢”,因此极其细小,所以墨的碳颗粒在粉碎到墨液中之后,不见得就是分解成了最小的单位,因此,尤其对于画画来说,还需要“醒墨”。

醒墨就是将墨好浓度合适的墨,再放置一段时间,以令墨中的碳颗粒尽量细化到“最小单位”,这样使用起来,才会令创作后的墨色呈现更多细微的变化。

墨液最终的使用要求,决定研磨的一些注意事项。

于是我们就从目的和原理上了解墨液的“昨日今生”了,怎么磨,答案也就呼之欲出:

① 加适量水于砚堂之后,遵循“重按轻推”的法则,缓慢转动或推拉墨锭。

说明:磨墨不见得一定要“墨条垂直砚面转圈”去磨,转圈法只是磨墨手法的一种,我们的目的是要将碳颗粒从墨锭上“蹭”下来,实现了这个就行。

实际上,斜向推拉墨锭反而更舒服,

首先这个法子不会在磨墨时出现墨锭跳动而令漆黑的墨液溅出(但是垂直墨条转圈经常会这样);

其次墨的磨口呈现的“人字形”磨面,更利于残留墨液的去除——放砚面轻敲几下即可。

实际市面上有一种斜坡式的砚台,其砚式就是专门针对此磨墨法而制的,日本流行此法较广。

② 墨浓度到合适的程度之后,加水再磨或进行后续的醒墨

随着磨墨的进行,墨的浓度会越来越高。

感觉出现墨路之后,稍观察下,墨条划过之后,如形成的“墨路”两侧堆积的墨,缓慢向路中间移动,则墨的浓度便适合了。

这个时候,如觉墨液量不够,可再加水继续磨,或者进如下一个环节,醒墨。

③ 醒墨也有人叫“发墨”,目的是让墨液中的碳颗粒进一步分解至尽量细小的程度。

因为靠摩擦而蹭下来的碳颗粒,有可能是整块下来的,这时候,尽管墨的浓度已经可以了,但,不见得墨液里面的细小颗粒都是充分分解为最小单位了,

经验表明,磨好的墨,静置20分钟以上,效果会更佳,目的便是继续让水分将墨粒从胶状凝聚状态分解开来。

这个过程可以将砚台盖上,如没有盖的话,敞开静置影响也是可以。

醒墨之后,这个墨便可以符合任何高要求的创作需要了。

④ 几点注意事项。

  • 淡墨不是少磨几圈就可以的。从上面分析大家应该知道了,淡墨也要经过磨好之后,再通过调配毛笔技巧性蘸水与墨液混合,来控制浓度的,并不是墨锭在砚台中少磨几圈可以代替。
  • 书法创作耗墨量很大,可以使用粗糙砚面的砚台,比如砖瓦砚,这样下墨速度更快,磨墨更加省时。一般来说,书法的作品要求,对墨粒达到多细要求不高。
  • 有人谈“宿墨”色变,认为宿墨无一是处,实际上,宿墨是一种“融开之后的碳颗粒再聚集”的物质,合理利用之,对于国画创作更具特别的沧桑与厚重之感——创作技巧经验范畴了,呵呵。
  • 墨条用毕之后,千万!不要直立于砚面放置不管——倘若墨干了之后,想取下来,太难了!损伤砚面、将石头的砚面粘下一层的可能性不小于墨条断裂。

废话说了一大通,其实最简单理解就是:

高要求的作品需要的墨,磨浓之后再醒墨,

否则,耗墨量大的用墨可以酌情使用粗糙一点的砚台。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2-18 20:58
  • 阅读 ( )
  • 分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