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期的烹饪思想是什么样的?

有观点认为,早期人类的饮食思想类的信息,基本上都密封在“石头的记忆”里,大量的史前遗址、遗物等待后人循序渐进地深入进去解读。距今二十几个世纪以前的两周时代,中国人的饮食思想与烹饪理论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概言之就是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主张还有孔孟食道这“四大基础理论”。

《淮南子》一书中关于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就是从食医合一的角度来说的,我国古代勤劳的先民焖很早就认识到饮食活动具有获取营养和医病双重功能,“食医合一”的实践与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性结晶,是食医制度的出现。

饮食养生源于医食同源认识和食医合一的思想与实践。先秦时代,把养生主张表达得最丰富突出的莫过于老子和庄子,屈原也曾就饮食与长寿的关系苦苦思考:“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吕氏春秋》中也记录了人们对饮食与长寿关系的探讨与追求:“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

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追求食物原料的性、功以及利是我们的先民对食物本味关注的基本出发点。中国古人认为性源于味,故对食物原料的天然味性极其重视,先秦典籍对此已有许多记录。

“孔孟食道”,是指孔子和孟子两人的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及其代表意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等正是孔孟对与饮食的追求。

Cola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1-01 02:05
  • 阅读 ( )
  • 分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