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岁月之中,来自于漠北的威胁都是中原王朝头疼的根源之一,为了解决或者暂时解决漠北的问题,中原王权也是想尽办法软硬兼施,可无论如何,也始终无法从根源上铲除,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朝。然而到了清朝,大漠南北在一两百年的岁月之中被清廷收拾得服服帖帖,尤其是准噶尔被平定之后,蒙古完全掌握在了清的股掌之中。
与以往朝代相比,清朝解决边患可谓防不胜防:
从先秦的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中原的诸侯就开始为了安抚北方蛮族而送嫁宗室贵女,称作“和亲”,而这种比较憋屈的求和方式一直持续了上千年,甚至当年金朝也曾送嫁公主向蒙古求和,但一昧屈从讨好,换来的自然只是一时风平浪静。清朝从后金时代开始,就与蒙古贵族联姻,虽然类似于和亲却又有所不同,持续时间更长,而且满蒙送嫁迎娶是双向的。
数百年里,大量满洲贵女远嫁蒙古,也有许多蒙古贵女嫁入紫禁城中,尤其是后金与清朝初期。像是蒙古妃嫔在宫廷之中地位尊崇,像是清朝初期的诸多有分量的后妃都出身蒙古,比如著名的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皇太极后宫之中的妃嫔,三人中有两人都来自蒙古。
约近三百年的满蒙联姻岁月之中,联姻次数将近600次,按照清皇室《玉牒》记载,清朝远嫁蒙古的公主与宗室女子有432位。
满蒙联姻自然也是带有强烈的为权联姻的目的,满洲通过联姻这样的方式,并不是像以往中原王朝那样想求得和平,而是拉拢蒙古诸部,增强自身的实力。从后金时期开始,大量蒙古部族被编入八旗,使得满洲的战斗力大幅度强化,而蒙古最初的目的,其实也是想借助满洲的力量实现蒙古的再次强悍,只可惜最终被满洲过河拆桥了。
“南不封王,北不断亲”是清朝几百年里始终坚持的基本策略之一,尤其是康熙时期三藩被平定之后。清朝利用满蒙联姻的便利,迎娶蒙古贵女拉拢蒙古的力量,而送嫁过去的满洲宗室女子,若是能够生育子嗣,就能够让蒙古各部与满洲成为真正的亲戚。经过几代人的联姻,有联姻史的蒙古部族自然更加亲近清廷。
强化版本的推恩令,分封诸部化整为零当年汉武帝利用推恩令,将大量的诸侯国越分越多越分越小,最终实力大幅削弱根本无法抗衡长安,而清朝对付蒙古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清朝将大漠南北分成了众多的盟旗,分配户口,将所有蒙古民众编入盟旗,并且限制了各个部族的驻牧范围。起源于明朝的“众建漠北”相关规制,被清朝玩到了极致。
这种方法实施之后,清朝在蒙古建立起了非常牢固的君臣主从关系,而且原本能够自由移动,与外界交流接受信息的蒙古地方,被清朝分成两百多个盟旗限制驻牧地后,开始困入囚笼。而众多的蒙古部族,无法与外界及时沟通,获得技术与信息,而且互不统属难以勾连,无法抗衡清朝。
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软刀子才可怕古代王权利用宗教等来维护统治非常常见,从古埃及时期就已经出现,清朝当然也学会了这个法子,不过清朝不走寻常路,恐怕以往的王权也没想到还能这么用。清朝时期在蒙古大规模推崇藏教,大量兴建喇嘛庙,并且清朝在蒙古崇释是强制的。
清朝规制蒙古家庭无论贫富贵贱,但凡家中有男丁者都要出人出家为僧,并且赋予喇嘛僧侣们各种优待与特别的权利。
释教过度兴盛会有什么后果呢?当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下令灭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劳动力与兵源不足,而清朝在蒙古大兴藏教之后,尤其是强令蒙古男丁出家,使得当时蒙古能够从事劳动生产与从军的男丁数量锐减。因为过多的男丁变成了喇嘛,本来繁重的劳动都要当地女子来负担,使得漠北的女子寿命锐减,当地经济力量也难以增长。
清朝在蒙古的这种崇释之策施行了数百年之后,使得大漠南北的人口锐减,其人口从明朝时期的上千万,下降到了清朝末年的一百多万,蒙古草原很多地方都荒无人烟。人丁锐减,自然很难支撑经济与军力的发展,蒙古自然也就难以跟清廷抗衡。
不同于以往的朝代,清朝对付漠北隐患用的法子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单纯的屈从讨好,或者是纯粹使用蛮力来强攻,甚至可以说,清朝使用的大多数方法,史书上都是能够找到原型的,但当年的那些“首创者”用得都没有清朝好。
满蒙联姻,从血缘上拉近双方的关系;崇释不仅是思想,还侧面达成了当年金朝在蒙古减丁的目的;众建则是分而散之,化整为零。清朝还严限蒙古与内地汉人交流通商,使得蒙古信息闭塞也很难接触到更加先进的技术与文化,最终不断落后。“土匪不可怕,就怕土匪有文化”,清朝对于蒙古的法子实在是软硬兼施,明枪暗箭左右开弓,使其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