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兄弟阋墙的戏码比比皆是,尤其是在皇家,手足相残的事情屡屡发生。
别的不说,东汉末年与三国时代,袁绍袁术兄弟俩素来不合,袁绍自家的三个儿子袁谭、袁尚和袁熙也是斗来斗去,孙权称帝后为了自己这一脉的正统,追尊父亲为皇帝,对于奠定东吴基业的哥哥孙策,只是追封了个长沙王,曹操的几个儿子就更有名了,曹丕逼曹植写下的《七步诗》至今都还是要背诵的篇目。
然而,司马懿与其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父子三人倒是和谐得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别家兄弟之间争得你死我活不可收拾,司马师与司马昭却关系好得很,司马炎继位后不仅追尊自己的父亲司马昭为帝,同时还追了自己的大伯父司马师为皇帝,与孙权完全不同。
其实,司马家能这么和谐,也是诸多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
司马昭的能力远逊于司马师,他也害怕自己的哥哥司马师与司马昭同出一母,都是司马懿的正室张春华所生,兄弟俩从小关系就非常好,不过抛开长幼次序来说,司马师的能力要远远高于司马昭。
《晋书·景帝纪》: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占之,帝寝入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公元249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趁着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大忌讳,发动兵变执掌京畿,完全把控了曹魏的大权。
而在这场大变之中,司马懿只是与自己的大儿子司马师在商量,司马昭并没有参与计划的详细制定,兵变前一夜,司马师安然入睡,司马昭翻来覆去,而在高平陵之变成功之后,司马懿都非常震惊,因为他也想不到自己的儿子司马师竟然厉害到如此地步。
《晋书·景帝纪》: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中,众莫知所出也。
司马师背地里偷偷豢养了三千死士散落在各地,而他一召唤就能全部集中,其他人居然都不知道,这样的能力与心思,实在让人惊叹,以至于司马懿都对这个儿子另眼相看。而从高平陵之变前夕司马师与司马昭的反应来看,两人的能力也差得很远,有这样的哥哥,要说司马昭心里完全不害怕,那也是不可能的。
历史上那些与自己的兄弟争权夺势的,好歹也是自己有足够的心气与能力,而且对方的能力的确是逊于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把握才会去付诸实施,司马昭的能力不如司马师,但他也不是愚钝,蚍蜉撼树没有意义。
终究还是亲兄弟,司马家当时面对形势严峻,一致对外才是上策高平陵之变后第三年,司马懿就离开了人世,之后在司马师离世前的四年时间里,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俩一起支撑着司马家。虽然司马家的势力已经非常大,但与当年把持汉室天下的曹家依旧无法相比,司马家对于曹魏的掌握还没有到完完全全左右的地步。
《晋书》:正元元年春正月,天子与中书令李丰、后父光禄大夫张缉、黄门监苏烁、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宝贤等谋以太常夏侯玄代帝辅政。
当时的司马家依旧只是诸多士族之中势力最强的一个,但并不代表一家独大,虽然其他家迫于现实向司马家低头,可一旦有变依旧会被其他家所倒戈攻伐。
何况,东吴的太傅诸葛恪包围了合肥新城,准备进攻曹魏,而蜀汉在费祎遇刺之后,姜维继续兴兵北伐,向曹魏进军,当时的司马家利益仍旧与曹魏牵扯在一起,内外都有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司马家自己发生内乱,那么就会像当年的袁氏一族一般。
倘若真是这般,那司马家完全就是再为他人做嫁衣啊,那还争什么争,争来争去都争给了旁人,司马兄弟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
司马师膝下无子,而且还英年早逝说来也怪,司马师也并非是没有生养的能力,但却接连生了五个孩子都是女儿,无奈之下只得过继了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作为嗣子。
不过,按照古代的礼法,司马攸过继出去了,那就是司马师的儿子,与司马昭就没有了父子的名分,只能叫他叔叔,若司马师真的称帝传位给司马攸,那也跟司马昭没什么关系。
《晋书》:及帝晚年,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内外,皆属意于攸。
但司马攸最终还是被诬陷而贬谪,郁郁而终,没能继承司马师的地位。至于司马师,也活得并不算久,在司马懿离世之后的第四个年头,司马师离世,还不到50岁。
倘若司马师活得足够久,而且妥妥当当收拾了乱局,一切都归于平静安定,那么司马师与司马昭这对兄弟之间,是否还能这么和谐,那可就不太好说了。关键是天意弄人,司马师没有留下儿子就早早离开了人世。
所谓司马昭阴了司马师,这种说法不太可能
后世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司马师之死,就是因为司马昭力主司马师亲征淮南,最终使得司马师因为眼疾病死在了许昌。
《晋书》: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鸯之来攻也,惊而目出,惧六军之恐,蒙之以被,痛甚,啮被败而左右莫知焉。
司马师在平定淮南之乱的时候,因为被文鸯的突袭惊到,加上高强度的急行军与突如其来的心理波动,使得司马师的眼疾加剧,竟然眼球掉了出来,之后没多久司马师离世。
其实当时明确支持司马师亲征淮南的只有钟会、王肃、傅嘏,而其他大多数人都想让别人去征伐文钦与毋丘俭,而对司马家来说,司马师能力突出,若是出征必然可以迅速平乱,同时强化司马家的威信,当然这存在很大风险,权衡再三,司马师决定亲征,让司马昭留守后方。
千百年里,显贵之家的兄弟能像司马师司马昭这般友爱的,的确还是比较少见的,不过也算是情况比较特殊,司马师是相当出色的人,而司马昭也心气深沉,知道当时的情况绝不允许其与自己的兄长相争,兄弟俩当时并非利益相争的关系,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今天,有什么经验需要分享呢?
立即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