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明朝时,南方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而北方则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从洪武六年到永乐十五年之间,山西有组织对外移民有记载者18次,这些移民分布到了十多个省。
据不完全统计,从大槐树移出的姓氏超过800个,既有886个只说,也有869个之说,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姓氏。
为恢复发展生产,明朝进行的大规模有组织移民元朝末年,由于自然灾害与战乱频仍,使得中原、江淮、江南等各地处处凋敝,人口锐减,两淮、山东等地百姓十亡七八,元末的创伤尚未消散,明朝初期又发生了靖难之变,南北直隶与山东、河南深受其害,许多地区竟成无人之地。
而相对来说,元朝时期的山西地区受到的影响很小,当地风调雨顺人丁滋长,还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成为明朝建立之后北方难得的兴旺之地,也是人口集中的区域。
为了巩固明王朝的江山,发展各地的经济,洪武与永乐两代,在山西组织了大量的官方主持的大规模对外移民活动,而其中的主要集中之地,就是洪洞县。
晋南是当时山西的人口最稠密的地方,而洪洞县又是当时晋南人口最多的县,根据记载,明朝洪洞县北部有一座广济寺,寺院之内有一棵巨大的槐树,荫蔽数亩,而汾河河滩上的老鹞就在槐树上构建巢穴,极其壮观。明朝的官衙就在广济寺设立了相关的机构,专门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成为了移民聚集的地方。
关于大槐树移民,也产生了诸多奇异的传说在明朝组织大规模移民的期间,大槐树移民也产生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传闻。
第一,小趾甲盖两瓣
据说是在移民的时候官衙的官兵为了做记号,在每个移民的脚上都切了一刀作为标记,所以之后的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盖都是两瓣,也就是所谓“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第二,喜欢背着手走路
由于当时的移民是强制的,很多人不肯离开故土,所以被长绳串联绑住,因为移民的手臂被长时间绑住逐渐麻木,所以喜欢背着手走路,后裔们也有了这样的习惯。
第三,关于解手的说法
因为当时 很多移民双手被绑住,路上遇到需要出恭,就要请官差松绑,说“解手,要方便”,久而久之大槐树移民的后代,就用“解手”来指代要小便。
其实大槐树是个移民集散地而已虽然洪洞县是晋南当时人口最多的地方,但是也不可能经得住明朝几十年的大规模移民,而且区区一个县的人口竟然能繁衍得整个北方到处都是还占据主体,想想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事实上,洪洞县大槐树,与湖北麻城孝感乡是一样的概念,这两个地方都是当时的一个大型人口集散地,大量的各地移民集中到这里,再由官衙集中统一安排去向,也就是说,这里并不是真正的输出源,而是一个枢纽站。
根据《明史》与《明太祖实录》等典籍记载,洪洞县当时迁出的人口,大多数并非洪洞县本地人,而主要来自太原府、平阳府,还有泽州、潞州、辽州、汾州、沁州、代州、平定州等诸多州县,几乎涵盖了除了雁门一带的大半个山西地区。
来自山西各地的移民们,都集中到洪洞县大槐树,在这里集中办理迁移手续,领取由户部颁发的迁移勘令,然而告别故土前往指定的地方。
当时,经洪洞县大槐树移出去的民众,虽然大多都并非洪洞本地人,但在外乡为抱团扎堆获得帮助等原因,纷纷称自己是洪洞人,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洪洞大槐树移民遍布北方的假象,其实这与川渝一带,大量湖广移民都自称来自麻城孝感是差不多的道理。
而山西移民的主要方向,也比较集中,目前在《明史》中有明确记载的,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洪武年间10次移民中,有4次迁往山东,3次迁往河南,余下前往河北地区,而永乐年间的8次移民,全都是往北直隶地区。
从洪洞县大槐树流出的姓氏到底多少,实在说不清在大槐树胖的祭祖堂中,供奉着当年所有从大槐树下迁移出去的姓氏牌位,共有1230个,远远超出了百家姓的数量,而这些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移民的姓氏,都是今人所搜集到并进行整理的,以方便寻根查询。
按照《明史》《明实录》等正史,还有大槐树祭祖园留言簿、各地来信函件、家谱与碑文复印件等的不完全统计,现在确定的明朝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姓氏共有869个,移民分布在18个省区市超过500个县市。
目前明确有大槐树移民后裔分布的地区中,其中河南有106个县市,京津冀129个县市区,山东92个县市,苏、皖、鄂、湘四省各62个县市,陕、甘、宁共51个县市,内蒙9个,辽宁11个,吉林3个,黑龙江4个,甚至于广西也有1个,山西本土还有34个。
从大槐树流出的移民姓氏,除了常见的李、王、张之类,还有堤、玄、鹿、博、宓、邝、初等非常罕见的姓氏,基本上中华姓氏家族中有的姓氏,当年的大槐树移民流出的都有。
山西一带也是上古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所以国内目前大多数的汉姓山西地区基本都有,当年的大槐树移民实际上大多都来自山西各地,因此大槐树流出的姓氏如此之丰富也并不奇怪,具体有多少,也无法准确断定。
今天,有什么经验需要分享呢?
立即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