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通常是男方为了彩礼而头疼,印度并没有普遍的彩礼行为,而是有天价的嫁妆。印度女子出嫁没有彩礼,反而要陪嫁惊人数量的嫁妆,在印度平均不到1小时就有1名女子因嫁妆问题而丧命,而按世界银行的数据,年人均GDP仅仅2000美元的印度,嫁妆的平均数额竟然达到了6.7到13万美元。
事实上,在古印度最早确立的并非是嫁妆文化,而是禁止彩礼的制度。
在印度教经典《摩奴法典》之中,将婚姻方式分成八种,而也有一种非法的婚姻方式叫做“阿修罗婚”,这种婚姻方式指的就是男子选定女方之后,给予女方本人与其家人一定的彩礼,这种婚姻在印度教之中被称作是卖女,是不被天神承认与祝福的。
所以,印度很早就禁止了彩礼这种风俗。
然而彩礼被禁止之后,嫁妆文化却传承了下来,而且印度教对于嫁妆行为与对彩礼行为完全相反,不仅不禁而且非常支持鼓励,印度教文化称,女方带去婆家的嫁妆越多,就能够得到越多的神的祝福与婆家人的尊重。
虽然需要陪嫁嫁妆,但嫁妆的具体数额也没有明确规定,当时的国王、贵族、婆罗门与富商等嫁女儿的时候,会赠予男方大量的嫁妆,而低种姓群体或者比较穷的贵族、婆罗门家庭的嫁妆通常只是衣服之类,主要也就是象征意义。
从古印度直到19世纪,印度的嫁妆其实也还都只是宗教传统,嫁妆本身从法理角度来说也都是女方的私属财产,受到女方的支配,所以说那时候的嫁妆,并不算是坏事,反而是女方的一种可靠的物质保障。
直到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之后,短短一百多年的岁月里,印度的嫁妆文化出现了逆转性的改变。英属印度时期,印度的女子失去了对于嫁妆的支配权,嫁妆逐渐成为了男方家庭的财产,而这也导致了印度女子越发不受到尊重,原本的宗教传统,逐渐变成了一种全民性的习惯性的义务行为,原本的女方自愿行为,变成了男方强制要求的行为。
印度脱离英国之后,虽然就正式立法废除了嫁妆行为,但似乎完全没用,反而愈演愈烈,而嫁妆问题成为了印度的一个顽疾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印度大多数的邦,男子享有继承家庭一切不动产的权利,而女子只能继承作为动产的消费品而已。
印度嫁妆文化的根源在于:
第一,男女之间的完全不平等印度的女卑男尊相较于中原过犹不及,即便是到了如今,而按照印度的传统习俗,家中男丁不仅需要传承家族的香火,同时也意味着财富。在印度,男孩出生的时候就注定比女孩金贵,而印度女子唯一的存在理由被认为是生育繁衍。
印度的家庭认为,女子到了年纪如果嫁不出去没有生儿育女,那就是整个家族的羞辱,所以大多数家庭都会想尽办法将女儿嫁出去,而嫁妆也就被视作是女方地位的象征,印度女生认为父母给的嫁妆越多,对自己的爱也越多。
第二,印度教的影响《摩奴法典》规定:媳妇如果能带来充足的财富,就要受到尊敬,神灵就会喜悦,一切愿望幸福的男子应该不惜代价继续供给女儿各种装饰、衣物与食物,一个妻子倘若在婚后悖逆自己的丈夫,那么她来世就会变成一条野犬。
在印度,超过8成的人口都信奉印度教,所以印度教传统对于嫁妆的态度,也影响到了绝大多数的印度人,这也是嫁妆文化在印度根本无法撼动的重要原因。
第三,种姓制度的影响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之后,建立起全新的印度文明,为了巩固其自身的地位,雅利安人建立起了瓦尔那制度,也就是种姓制度,最初用于区分固定职业的种姓制度,最终演变成了划定不同地位群体的一种制度。
在印度,不同种姓之间的通婚是被禁止的,如果违反那么二人所生的孩子就要变成贱民,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低种姓女子嫁给高种姓男子,为了让高种姓男子迎娶自家女儿,这些低种姓家庭就会以财富作为交换,也就是巨额的嫁妆。
第四,经济上的不对等在印度,很多的家庭要求女方带着充足的嫁妆嫁过来,有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印度很多家庭认为女方婚后大多不从事工作不赚钱,反而成为家中的累赘,需要丈夫来养,所以要求女方带来足够的嫁妆,作为对男方家庭的一种经济补偿。
现实中,印度婚后女性之中,仅有不到五分之一从事于职场工作,绝大多数的印度已婚女子的确都是专职的家庭主妇,不过之所以如此其实也不能怪责印度的女子,因为印度的整体氛围对于女子从事工作就相对排斥,使得印度大量的女子,无法自力更生,还要受到婆家的欺负。
事实上在印度,嫁妆问题也呈现出完全相反的两种状态,地位甚高而且普遍富裕的高种姓群体之间,并不流行巨额嫁妆,虽然高种姓家庭女儿出嫁时也会有不少的陪嫁,但相对来说只是个小数字,更多都是象征祝福之类的物品。
然而地位比较低而且普遍经济条件很差的低种姓印度人之间,嫁妆的数额长期居高不下,为了筹措女儿出嫁的嫁妆花销,很多的家庭甚至倾家荡产,也正因如此,在印度有句咒人最狠的话叫做“祝你生个女儿”。
最早印度流行其嫁妆文化,是希望女方在婆家能够有一定的地位,有属于自己的经济实力,没想到如今却完全变了味,成为存在于印度的一个无法消除的重度问题。大量的印度女生,非但没有因为嫁妆受到足够的尊重与保护,反而让自己与家庭陷入了困境乃至绝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