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一定要杀了李秀成?

清同治三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破天京,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打住,而城破之时,忠王李秀成带着一群人保护幼主洪天贵福突围,结果亲自断后的李秀成被俘,未久,曾国藩抵达南京提审李秀成,而两人见面后第12天,曾国藩突然下令将李秀成处斩。

原本,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期,对于任何太平天国军民,无论男女老幼都是格杀勿论,所以得了个“曾剃头”的外号,南京失守后,李秀成被俘,被曾国藩下令处决其实也实属正常。

然而问题在于,当时有种说法是李秀成已经被劝降,写下了“自供书”,朝廷已下令押解李秀成入京,可曾国藩明知此事,却还冒着似乎在抗旨的风险,将李秀成所处决,这对于向来谨慎的曾国藩来说,实在是一件非常奇怪的时期。正因如此,李秀成被曾国藩所杀之后,朝野上下物议如沸,惹得流言纷纷,而曾国藩却也没受到惩处。

而曾国藩对此事的解释是:李秀成乃“逆首”,威望甚高,党羽众多,若不速速处决,怕有逃脱,引来后患。

曾国藩执意要除掉李秀成,主要有这么几个说法:

第一,李秀成威望太高,号召力太大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主要人物,尤其是在洪秀全死后,李秀成基本上也就成为了太平天国的主导者,在曾国藩提审李秀成的时候,关押李秀成的囚车经过城门的时候,一大批被太平天国封王的人物,见到已经成为俘虏的李秀成,依旧恭恭敬敬跪拜行礼。

按照曾国藩的奏折:二十五日驰抵金陵,询及李秀成权术要结,颇得民心,破城后窜逸乡间,乡民怜而匿之,萧孚泗生擒李逆之后,乡民竟将亲兵王三清捉去,杀而投诸水中,若代李逆报私忿者。李逆既入囚笼,次日又擒伪松王陈德风到营,一见李逆,即长跪请安。

曾国藩认为李秀成的影响力实在太大,留着容易生变。

第二,关于攻城功绩与圣库之说

据说在天京城内有个“圣库”,内藏大量的稀世珍宝,而当年湘军攻克天京的时候,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首当其冲,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奔着圣库。

按照曾国荃的上奏:

湘军破城血战,守城太平军十余万众,城破后悉数击杀;南京城内并无圣库。

但李秀成的供词并非如此:

湘军攻城时,太平军三万,天国兄弟一万,大多已病饿倒下,可守城者三四千,天京城内有圣库一座,天王私藏,另王长兄次兄,各有一座圣库,有稀世珍宝,但本人未见过。

曾国荃与李秀成的关于攻城还有圣库的说法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一旦李秀成的说辞被朝廷知晓的话,无论真假,湘军就要被扣上冒认军功、私抢私藏巨额财富的罪名

第三,李秀成想害曾国藩

李秀成被俘之后,写下了自供书,而在李秀成的自供书中有这么一句:

罪将谢中堂大人不杀之恩,愿召集大江南北数十万旧部归中堂统率,为光复我汉家山河效力。

意思非常明显,李秀成的自供书除了叙述天国功绩之外,还对自己的敌人曾国藩各种颂扬,并且表示自己“降汉不降清”,鼓动曾国藩与清朝决裂自立为帝。

然而,曾国藩从小接受的就是正统儒家教育,信奉的是忠君,毕生的追求是成为圣人,封侯拜相光宗耀祖,维护朝廷,称帝并非其追求。

本来,手握重兵的曾国藩长久以来就已经让朝廷非常忌惮了,而李秀成的自供书,洋洋洒洒,根本就是在挑动加剧清廷对于自己的不信任,很可能会节外生枝让曾国藩惹上是非,甚至极有可能最终全族尽数被株连。

第四,李秀成的存在让曾国藩与清廷都很难堪

天京被湘军攻破之后,湘军在城中大肆劫掠,并且纵火焚城,这样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军纪而且还触犯了国法,不过对于湘军的这些作为,清廷自然也是知道的,毕竟清廷对曾国藩非常忌惮,一早就派人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不过有趣的是,清廷对此却视而不见,而这,也与李秀成之死有关。

如果曾国藩将李秀成送去京城,那么李秀成万一将湘军的所作所为都抖露出来,就会让清廷非常难办,按照法统,湘军理应严惩,可当时的清朝风雨飘摇,非常需要湘军的支持,可倘若无视湘军的胡作非为,必然让朝廷颜面扫地,让全天下都觉得朝廷不敢峒湘军

曾国藩在朝多年,之所以屹立不倒,也与其懂得审时度势察言观色密切相关,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到底对他是什么态度,他心里一清二楚,而李秀成留着,怎么样都是个很大的祸端,必定要将其除掉,而曾国藩也知道,自己除掉李秀成,也不会被朝廷降罪。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