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看待汉字,就像部分人看待日货一样,心中非常不情愿去用,极力排斥,可现实证明非常困难,而相较之下,汉字已深深融入韩国文化精髓之中,根本无法抹去。如今的韩国现实生活中的汉字使用率已经很低,但却不可忽视,对韩国人来说,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承载韩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载体。
韩国想去掉汉字,已经数百年之久原本的半岛地区,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从汉朝在半岛北部设置汉四郡开始,汉字就传入了半岛并且传播,之后的新罗、高丽、李朝等都使用汉字为正式的文字,不过在古代的半岛,汉字主要被用作标注其本土语言,就像我们有些人学习英语的时候,用同音的汉字进行注音一样,是一个道理。
直到15世纪,当时的李朝世宗大王李裪,与成三问、申叔舟、郑麟趾等共同努力创造出了谚文,希望以此来取代汉字。
然而,李裪下令推广谚文来取代汉字,结果受到了两班贵族士大夫们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远华夏而近夷狄的堕落表现。
最终,李裪等人努力再三,仍旧无法动摇汉字在半岛的地位,谚文诞生后的数百年里,其主要的使用群体都是女子、庶民等,王室、贵族、士大夫等并不会使用这种他们自己都瞧不起的文字,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近代。
二战前后,半岛上使用的主流文字依旧是汉字,汉城的街头到处都是汉字的招牌。
废除汉字,引起了诸多问题近代开始,韩国出于对日治时代汉字使用的不满,还有在古代受到中原册封的不满,对汉字开始产生了普遍的排斥,将谚文提升为韩国国家文字,取代汉字的声音逐渐成为主流。
1948年,韩国正式通过并施行《谚文专属用途法》,规定韩国的公文必须用谚文书写,过渡时期可以在谚文后方以括号形式插入汉字。
70年代朴正熙时期,韩国的小学汉字教育完全被废止,虽然中学等还保留着汉字教育,但均被列入选秀科目,而且不需要考试,现实中也几乎不使用,并且韩国禁止课外的汉字教育,违反者会因为“不配合教育方略”而受到惩处。
80年代的韩国,汉字绝大多数也只用于表述与中国有关的人名地名之类,汉字出版物也无法出版,有上千年汉字使用历史的韩国,汉字几乎绝迹。
当年世宗李裪没能达成的心愿,最终在几百年后达成了,然而韩国如愿废除了汉字之后,接二连三产生了问题。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韩文则是一种拼音文字,由于韩语之中超过七成的词汇都来自于汉语,所以汉字被废除之后,拼音化的韩文就非常容易造成歧义,也正因如此,当年韩国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韩汉混用时期。
如今的韩国,很多场合下如果不联系上下语境等,但看韩语词汇,很容易产生误解。
更加重要的是,半岛用了1500多年的汉字,古代半岛之上几乎所有的史书、文献资料全都是用汉字写成的,汉字被废之后,加上汉字教育也被约束禁止,韩国后来的年青一代越来越看不懂自家的历史,出现了历史与文化传承的断层。
想废汉字而不得,又想恢复汉字由于废除汉字产生了诸多对韩国本身不利的弊端,韩国在上世纪后期,又出现了很多恢复汉字的声音,尤其1999年金大中签署总统令,批准推进汉语和英语的现实使用,这一举动直接打破了韩国对汉字近50年的约束禁令。
韩国对于汉字恢复的推动,受到了不少的欢迎,却也受到了很多主张韩文专用主义者的极力反对,韩国的韩文学会甚至发起联署签名,抵制青瓦台推动汉字恢复的行动。
不过阻碍虽然很多,但近些年来,汉字在韩国也算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兴起,韩国的学校逐步恢复了相关的汉字教育,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并且成为了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之后,韩国对于汉字学习的热情也不断高涨。
正如光化门汉字匾额事件一样,韩国一直在汉字废除与汉字恢复两者之间徘徊,陷入旋涡之中无法自拔,一边想着韩国的尊严,想要完全废除汉字,可另一边受制于现实,想要彻底废除汉字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的韩国,懂得汉字是有文化的表现虽然如今汉字在韩国已经比较小众化与边缘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能够随处看到汉字的身影,韩国人出生之前,通常都会请人先取好汉字名字,然后再对照取谚文名字,而韩国人的身份证件上,往往也都有汉字的标注。
在韩国的路牌、重要景点还有各处的历史遗迹之处,汉字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
韩国是个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继承的国家,然而偏偏尴尬的是,由于汉字的废除,使得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诸多韩国的传统典籍文献等内涵,失去了了解与学习能力,只有先学会了汉字,才能深层次与了解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韩国,精通汉字的人并不多见,但精通汉字的韩国人,往往都是非常有文化水平的人,像是韩国诸多的总统都精通汉语,能够写一手好汉字,汉字已深入韩国文化的根髓,其意义与功用是谚文,无论如何都无法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