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响马是土匪,蹚将又是什么?

“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这样的句式里出现的两个对应词汇,要么意思一样,要么截然相反,而蹚将和响马一样,都是土匪的意思。

山东出响马,其实响马未必就是土匪。

从明朝开始,内地各省开始推行“马政”,当时的山东与南北两直隶,都有相应的“应纳马驹数量”,也就是说,被指定的马户需要按时缴纳足够的马匹,如果数量不够的话,养马户需要进行赔偿。

也因此,当时山东与两直隶地区,大量马户因此家徒四壁,家底赔个精光,而这些人迫于生计,开始打家劫舍以劫掠为生,山东之地的这些人,会在马身上挂上铃铛,每每出动都会发出声音,因此被称作“响马”。

明朝正德五年,北直隶霸州文安县人刘六、刘七等发动起义,振臂一呼,一时间聚拢流民、响马数千之众,被当时的朝廷称作“响马盗”。

事实上,也并非只有山东有“响马”,像是四川也有响马,甚至还有“天下响马出四川”的说法盛极一时,不过,最早的响马记载出自山东地区。

虽然响马之中,有很多都是打家劫舍的盗匪,但也有很多,其实是当时的农民起义军,清末民初每逢荒年之时,山东地区就会出现大量的响马,他们骑马结队,在马背上射出哨箭发出响声来挑衅官衙,扬言“官兵奈我何?”

唐朝名臣秦琼与众多的瓦岗寨好汉,其实都是山东地方的响马出身。

近代最后一次山东地区出现大规模的响马大案,是在1932年,当时的山东人孙美瑶率众1000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山东火车大劫案”,此后,山东响马几乎销声匿迹。

河南的蹚将,从兼职土匪变成了专职土匪

与明朝时期山东出现的响马类似,河南的蹚将,大多也都并非生来就是土匪,只不过在特定的时期,因为生活所迫所以选择做了土匪。

晚清时期,河南的西南山区一带,常年都会有这么一批人,多以木匠、石匠、铁匠、泥水匠等组成,四处流动,每到农闲的时节,就应募去从事一些建设梯田、疏浚河道沟渠、建造维护农田水利之类的工作,这些人,被当地称作“蹚匠”。

太平无事的时候,蹚匠们虽然日子过的辛苦,要四处讨生活,与如今的民工群体极其酷似,但他们还是非常安分的,只求有饭吃有活干,这种时候,蹚匠们就算普通百姓。

然而每逢荒年,稍有天灾人祸,蹚匠们找不到事做没有饭吃,就开始打家劫舍,化身成了人见人怕的土匪,清末民初天下大乱,蹚匠们直接撂挑子不做工,索性占山为王落草为寇,从原本的兼职土匪,变成了专门的土匪,以劫掠过往行人与周围村镇为生的一群人。

也因此,蹚匠变成了蹚将,成为了河南地区土匪的代名词。

民初,河南宝丰的绿林之首白朗,就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蹚将,清亡同年,白朗组织起“扶汉讨袁军”,组织反对袁世凯,先后转战河南、安徽、陕西等五省,最盛时攻下五十多城,同北洋二十万大军交战,但最终不敌段祺瑞,于1914年身亡。

无论响马还是蹚将,都是无奈的产物

不管是川鲁之地的响马,还是中原的蹚将,他们绝大多数都有别于真正的土匪,其主流基本上都是属于“半路出家”,因为当时实在活不下去了,所以走上了一条回不了头的路。

说白了,响马与蹚将,本身都是有正经营生的人群,但是因为时局的昏暗引起的动乱,使得他们丧失了正当谋生的手段,最终选择成为了土匪。

若非迫于无奈,响马也好蹚将也罢,他们之中最初从事这般勾当的人,其实都并不愿意去做这样的时期,他们都是纷乱黑暗的时期的特殊产物,当太平岁月重新到来,响马与蹚将,自然也就随之消失,响马们重新养起了马,蹚将们重新走街串巷寻找营生。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