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日本内部发动的二二六兵变是怎么回事?

1936年2月26日清晨,连续多日大雪纷飞的东京城万籁俱寂,却忽然传出枪声,十多名愤怒的青年军官暴走,率领1400多人的日本第一师团精锐发动了兵变。



日本陆军第一师团中的皇道派军官,集合军官21人、军士94人,士兵1358人,预定计划分头行刺诸多要员,内大臣斋藤实、大藏大臣高桥是清被诛,重伤天皇侍从长铃木贯太郎。

天亮之后,行动基本结束,而发动兵变的人占领了东京五大报社,发出他们的真正目的:尊王攘夷、要求天皇亲政、进行昭和维新。

从表面看起来,这场兵变是一群忧国忧民的青年,为了改变国民受苦的现状,毅然决定冒险去清君侧,铲除天皇身边佞臣的行动,但很快的,兵变就被日本军方所镇。



只不过这场闹剧一般的兵变,却给日本军方送上了一份意想不到的大礼,同时也间接造成了中国在内东亚、东南亚与太平洋各地民众的血泪苦难。

二二六兵变,其实是日本皇道派与统制派之间的倾轧争斗

说起这场兵变,有个问题是绕不开的,那就是日本的皇道派与统制派之争,而这两个派系都是日本陆军内部,因“道不同”而撕裂衍生出的派系。

近代明治维新以后,尤其是日俄战争与一战之后,曾经比较羸弱的日本成为了足以与欧美分庭抗礼的列强,不过光鲜的外表之下,日本也隐藏着深刻的危机。

当时大多数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相较于明治时期还是没什么显著提升,连年对外战争不仅没能反哺,反而还让日本民众压上了更重的税赋等负担,民心浮动之下,外来思潮涌入。



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使得日本情况雪上加霜,失业率激增,城市人口倒回农村,结果原本就孱弱的农村地区情况更糟糕,甚至出现大量卖儿卖女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日本军队中大量出身平民的士兵与基层军官,切肤之痛极有体会,大批日本下级军官认为日本已被财阀、元老与重臣们操纵破坏,必须改革。

他们主张,日本要效法明治维新之前的幕府末期英杰,进行“昭和维新”,建立天皇亲政的“皇道国家”,这些人逐渐形成了“皇道派”。

当然,与皇道派对立的,就是大量意见与之相反,认为改革可以,但要循序渐进,并且要通过各界合作建立“高度国防国家”,一致对外,也就是“统制派”。



皇道派以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等为首,其主要成员都是青年军官与中下级陆军军官,他们对内大力宣扬武士道与忠君,希望让天皇主政,以皇道派为核心,对外主张与苏联决战。

统制派以南次郎、永田铁山等为首,主张强化日本军部力量,由军部主导日本内政外交,稳步推进国家发展,对外主张避开苏联,先征服中国。

本质上,二者都是想建立军事主导的国家,积极对外拓张,不同的是,统制派多是现有秩序的既得利益者,而皇道派多出身贫苦处于下级,前者想循序渐进,后者想一蹴而就。



兵变的事前铺陈,是日本第一师团的换防危机

在兵变之中作为主力的日本陆军第一师团,是日本陆军史上最早建立的师团,于1888年编成并驻在东京,从明治维新到大正时代,一直担任东京的保卫工作。

能够长期派遣驻防东京,其重要性自然可想而知,而被选拔任命为第一师团的下级军官,也大多都是底层向上流动的精英人才。

因为第一师团长驻东京,他们的倾向对于东京各方力量来说非常重要,因此第一师团的人也成为各方拉拢争取的对象,而第一师团长期被视作皇道派大本营。



1934年,统制派主要人物永田铁山遇刺身亡,作为皇道派大本营的第一师团受到牵连,成员大多身居高位的统制派借题发挥,想将第一师团逐出东京。

1935年年底,趁着陆军人事定期调整的机会,作为铁杆皇道派的第一师团团长柳川平助被调离日本,第一师团被整个调往满洲。

当时第一师团已驻守东京三十多年,能够驻守东京是一种极大被信任与荣耀,结果现在被统制派逐出,使得第一师团上下感到莫大折辱,极其不满。

1936年2月22日,第一师团被调往满洲的命令已发出,而第一师团军官认为是统制派使出了鬼蜮伎俩蒙蔽天皇下令,因此他们觉得有必要清君侧,也就有了后来的兵变!



尊皇攘夷清君侧,倒是孰是孰非谁对谁错

兵变之后,发动兵变的青年军官们占领了东京五大报社,发表了自己的诉求:

神国日本之国体,体现于天皇陛下万世一系之统率……元老、重臣、军阀、财阀、官僚均为破坏国体之元凶,我等之责任乃清君侧之奸佞,粉碎重臣集团,此系天皇陛下臣民之义务,祈皇祖皇神保佑我辈成功,拯救祖先国土。

说到这里就很明白了,发动兵变的青年军官,将矛头对准了元老、重臣、军阀、财阀等既得利益者,想要将他们全部粉碎,让天皇直接主导日本。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兵变之中被刺杀的只是几个重要人物,但如果按照皇道派的主张,应该将东京的仕宦显贵一锅端才对,可他们并没有。

事实上,被行刺的首相冈田启介、斋藤实、铃木贯太郎,他们还有个身份,就是全都是海军大将。这场兵变不仅是皇道派与统制派的倾轧,更牵扯到日本陆军与海军之争。



虽然日本陆军规模庞大,但日本海军向来耗费巨大,日本国力相对薄弱,要想维持与英美等抗衡的海军,只能优先偏向于海军,导致陆军预算被压缩,海军陆军之间矛盾越积越深。

此外,被刺的大藏省大臣高桥是清,他连续担任五届内阁的大藏大臣,执掌日本经济十多年,极力主张建设现代化日本发展经济,与日本军方主张的一昧扩军想法格格不入。

此外,高桥是清也主张缩减军费开支,海军倒是没什么影响,但陆军首当其冲,原本就不太充裕的预算不断被压缩,这般厚此薄彼,自然引起陆军不满。

皇道派们虽说“尊皇攘夷”,但他们根本没把握对抗所有权贵,所以他们只能去先对付那些他们认为与陆军过不去的人。



兵变背后是日本海军陆军之争,天皇态度成为关键

兵变后,日本的陆军省态度古怪,按照陆军省声明,他们并没有偏向于任何一方,只是陈述当日事件始末,并没有任何对兵变的评价,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倒是海军方面,态度就明显很多,兵变后,日本第一舰队的全部军舰停止调动,一律进驻东京湾,将炮口对准第一师团大营。

其实,不论海军本部还是陆军本部,想要剿灭这1400多人都易如反掌,关键还是裕仁天皇的态度,毕竟叛军打着的是尊皇旗号,算是绝对的天皇支持者。

这也让天皇陷入两难:如果承认他们,这场兵变就获得了合法性,如果天皇不承认,那他们就是彻彻底底的叛军,注定要被彻底铲除。

很显然,发动兵变的青年军官们还是太嫩了,明治维新以后,他们口中所说的国体破坏者,其实都是依附于天皇而形成,与天皇关联极深,甚至就是天皇权威的延伸。



不过,天皇也要考虑兵变背后的海军陆军之争,海军回驻东京湾,虽然把炮口对准的是叛军大营,但枪炮无眼,谁知道回不回轰到其他人甚至皇宫的所在。

并且,若是真让海军出面处置第一师团,那必然会引起陆军与海军的对立冲突,这对于日本可不是什么好事情,陆军态度不明之后,裕仁直接施压,要求陆军直接镇压叛军。

兵变后,裕仁天皇盛怒:杀戮朕之股肱,如此凶暴,有什么可饶恕的!

裕仁很清楚,表面上皇道派是在“尊皇”,可他们刺杀的全都是天皇的股肱之臣左膀右臂,这根本是在藐视天皇,抽天皇的脸,还想顺带着要挟天皇。

短短两天,扛不住压力的陆军参谋部,还是以天皇名义发表敕令,将参与兵变者定性为叛军,要求他们撤离,得知天皇态度的兵变者,知道自己已经输了。

29日中午,兵变者缴械,而对参与兵变的大多数人,天皇都进行了宽恕,不过主导兵变的少壮派17名军官与2名参与计划者被处决。



皇道派的贸然行动以失败告终,却没成想弄巧成拙

表面上,皇道派挑起的兵变事端被镇压了,事情好像失败了,可没想到却直接促成了日本最终军国一体构建的行程。

兵变以后,皇道派一蹶不振,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等高级将领都被编入预备役,马来之虎山下奉文,其陆军省军事课课长要职被拿掉。

由于兵变的发生,日本的文官们也非常害怕,纷纷重新考虑与军方的关系,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能否自保,使得日本进一步被军方掌握。

皇道派没落、文官退让,统制派力量迅速填补了空白,此消彼长之下,统制派牢牢掌握日本军方的几乎全部大权,日本从此建立起了以军部为核心的体系,加速对外扩张。

最终,逐渐被军国一派彻底掌握的日本,皇道派提倡的与苏联决战论调被束之高阁,统制派将扩张目标直接对准了中国,次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