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不养财、情不立事、慈不掌兵。
开店三年,要断六亲!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俗谚。
所谓亲兄弟也要明算账,可有些人却做不到这一点,总是碍着情面,将情面与生意搅和在一起也不知分寸,最后左右为难,陷入困境。
那么,为什么开店会“断六亲”呢?其实道理很简单。
既然是亲戚,自己家做生意的话,让利于亲当然是很寻常的事情,即便不是亲戚,是熟客朋友之类也是如此,但这其中的分寸拿捏不好,是要坏事的。
如果是比较有善意的亲戚,他们觉得你总是让利,让他们有种占便宜的感觉,所以他们很可能以后就不肯光顾你的生意了。
何况,讲人情一直都是我们的传统,总是受人惠也不是好事,通常会让人觉得有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的感觉,为免欠人情,亲戚可能不愿去照顾生意。
在农村地区,一个村的人多多少少其实都是沾亲带故的,村里开店做生意,靠的大头其实还是亲戚们的照顾,如果失去了亲戚们照顾生意,其实损失是不小的。
当然,也有些亲戚丝毫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其实单纯这样也没什么,薄利多销也不是什么坏事情,但长此以往,可能就让你的心里产生不满。
做买卖的目的是挣钱,又不是为了做慈善,亲戚大量低价光顾自然会影响利润,你的内心难免有些不舒服。
就算你的内心并没有这么觉得,但是旁人却未必这么想,如若你在其他事情上做的稍微让这些亲戚不满,恐怕各种闲话就要满天飞了。
好比你一直给一个亲戚成本价,时间久了这个亲戚也觉得你从他那里少赚了很多,尽管你没有觉得亏,但他觉得你觉得亏了,那就是问题。
自然,做生意也可以不打折给亲戚,还是按照标准价格进行买卖,不过这种情况非常罕见甚至是说压根儿没有,除非根本没打算做那个人的生意。
若是对亲戚都铁板一块,那后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过去和如今的农村里,街里街坊之间最让人畏惧的不是其他,而是人言,三人成虎防不胜防,就算亲戚也要小心。
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长久以来亲戚对待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你的成就,就是你混得怎么样。
所谓“开店三年”,并不是说真的是要开店,也引申为比较有本事了,有所成就了的意思,像是工作顺利、资产丰厚之类,都算此类。
其实,别说飞黄腾达,就算是稍有成就的时候,处理亲戚关系的时候就要开始小心了,因为很多时候,“恨人有笑人无”的习惯,都很普遍。
以开店为例,其实村里开个店也没什么,小本买卖不算什么,但有些的亲戚就是会说什么“当上老板啦”、“有钱人啊”之类,无论本意如何,这些话传出来都不是好事。
这世上有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那就是你并没什么钱,但外人就觉得你很有钱,而他们的认为的结论,其实都是通过传言得出来的。
只要有传言说你有钱、有本事了,那么找你帮忙办事的,必然就接踵而至,这是必然肯定的事情,没什么例外情况。
然而,当亲戚找上门的时候,你帮还是不帮,是个很严肃的问题,帮,当然是应该帮的,但要看具体的问题,还要看是什么人,不能随便帮。
最典型的问题,那就是借钱。所谓救急不救穷,亲戚家里遇到了突发状况,借钱帮忙是可以的,但亲戚家结婚、买车买房之类也要借钱,那最好就是不要借。
并且,很多人碍于亲戚的情面,借钱的时候不打借条,凡事也不说清楚,这其实非常容易引起纠葛,人品好的亲戚自然没什么,但不是所有亲戚都言而有信,好借好还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凡事都要先讲规矩再讲情,除非真的是你确信对方品格,绝对不会出幺蛾子的状况,不然最后很可能会吃力不讨好。
有时候,你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风光,对于亲戚的求助的确是无能为力,但遇到明事理的亲戚还好,遇到不讲道理的,只当是你不肯帮忙,还要揶揄你嫌弃穷亲戚。
接下来的戏码,那就是一传十十传百,耳报神般地散播了出去,把你的形象名声毁得干净。
可若你真的硬着头皮勉强帮忙,做了你能力之外的事情,那帮了一个,再来一个怎么办?如果帮那就是害自己,不帮,那又要被泼脏了。
在村里开个店,尚且都要谨慎应付着亲戚们,不能失了分寸,在其他事情上更是如此。
刘姥姥入大观园,贾母并没有出面给礼物钱财,就是不想通过刘姥姥的事情,引得亲戚们纷纷上门求助,那才是真正的麻烦。
义不养财,开店三年断六亲,其实这揭示的就是很多人性深处的问题,亲戚间帮忙是情分,不帮忙看个人,有些亲戚,就好像《知否》里的康姨母一般,还是慎重为妙。
今天,有什么经验需要分享呢?
立即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