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的确不适合作为省会,除了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深厚之外,与合肥的条件相比要差很多,放在古代倒还凑和,但现代各种问题无法回避。
清朝入关之后,废南京“都”的地位,原本的南直隶被改成了江南省,然而由于江南省的实力太强,清廷忌惮之下最终将其一分为二,江南省被分成左右两个承宣布政使司。
最后,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取安庆府、徽州府首字,定名安徽,右承宣布政使司取江宁府、苏州府首字,定名江苏,安庆为安徽省会,江宁为江苏省会。
清朝地方上的主要大员有巡抚、按察使、布政使与学政四个,安徽建立之初,巡抚与按察使直接迁驻安庆,没有问题,但安徽的布政使却留在江宁,学政则由江苏代管。
换句话来说,执掌安徽财政税赋与教育科举的机能,依旧留在江苏南京,也就是当时的江宁府之地,根本不在安庆,所以如今有人说南京是“徽京”,其实并非是笑称。
安庆历史非常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明清时期,安庆地区的桐城派盛极一时,当时朝中很多的大员也都出身于此,比如雍正时重臣张廷玉。
此外,安庆还有个比较有利的地方,那就是这里易守难攻,算是一个军事上的重镇,尤其对于南京的拱卫作用明显,加上安庆临江,水运在当时比较方便。
不过安庆位置实在偏西,与省内各地,无论皖北还是皖南之间往来都不算有多方便,虽然隔壁的南京也偏西,但好歹人家周围都是平原与水网,交通还挺方便,不像安庆这般。
清廷其实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一直都在考虑给安徽换个省会,乾隆时期提出了另外三个备选方案,分别是太平府、庐州府与徽州府。
从雍正时期开始,安徽学政从江苏迁了回来,驻于太平府 ,这里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但却有个很大的不足,那就是经常洪灾泛滥,而且距离南京太近,难以竞争。
徽州是安徽之名中的“徽”字所在,人杰地灵,无论文化还是经济都极其发达,但可惜这里山区太多,与外联系比起安庆更加不方便,尤其对皖北地区。
庐州府处于安徽的正中心,土地肥沃资源丰饶,交通也很便利,但可惜这里地处平原,根本无险可守,在那个年代,这是个致命点,而且庐州府当时还很落后,难以承载省府功能。
想来想去,这三个地方还是各有各的大问题,虽然安庆也有不足但却相对较小,权衡之下,安徽的省城还是留在了安庆,但安庆的地位依旧不安稳。
太平天国时代,安庆被太平军攻占,在这种情况下,安徽省会暂时迁至庐州府合肥县,这是合肥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省会。
虽然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安徽省会重回安庆,但近代时期风云骤变,安庆迅速没落,其省会的地位也注定难易保全。
近代,安徽省内的芜湖与蚌埠迅速崛起,但曾经长江五虎之一的安庆却疲态突显,无论哪个方面都在走向没落,根本就没有个老大哥的样子,随着抗战的爆发,安庆的省会地位失去。
抗战期间,安徽的省会迁来迁去,更迭频繁,而战争期间,安徽各地都受到巨大破坏,倒是原本就不甚发达的合肥却保存比较完整,优势反而显现了出来。
几经辗转,安徽最终的省会确定在了合肥,原本的省会安庆从此沉默。
安徽之内,拥有省城竞争能力的城市主要有四个地方:合肥、安庆、芜湖、徽州、蚌埠,那么为何最终胜出的是合肥呢?
其实这五个地方都各有各的优势,却又都不一而足。
安庆与徽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地理位置与交通环境有问题,芜湖工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但地理位置偏东南,且底蕴浅薄,而蚌埠在历史上,兴盛只是昙花一现,持久性很差。
合肥,虽然历史文化底蕴比不上安庆与徽州,却远胜于芜湖与蚌埠,而最重要的是,合肥拥有其他四个地方都无法匹敌的优势,那就是地理位置居中。
安徽是个很特别的省,其诞生比较迟,明朝以前,安徽各地都从未处于同一区划之内,皖南皖北文化迥异,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南北对峙的前沿地区,因此差异明显。
在安徽,省会无论偏在南方还是北方,都是很不合适的,无法有效沟通各地,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对于省内掌握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居皖正中的合肥,是最好的选择。
原本,安庆北是大别山,南是长江的地理位置,古代是易守难攻,可如今却成了鸡肋与发展的障碍,而且安庆地处长江北岸,港口常年淤积,安徽沿江各港,安庆港吞吐能力最小。
合肥的地理位置居于正中,当年省内各地因为战争破坏,要重建实在困难,因此在合肥新建省城也成为了一个节约成本的选择,省府之位,终究从安庆到了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