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李经方是李鸿章过继的嗣子,但李鸿章待其犹如亲生,甚至胜过亲生儿子。
李鸿章共有三子: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
李经方,是李鸿章过继来的继承人;
李经述,李鸿章继室夫人赵小莲所生;
李经迈,李鸿章侧室莫氏所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人非常重视子嗣的传承,但总会有人命中无子,而在这种时候就只能选择“有子立子,无子立嗣”,过继同族子侄作为继承人。
晚清重臣李鸿章与原配周氏聚少离多,二人并没有孩子,而且周氏在咸丰十一年去世,此时的李鸿章已经年近四十,无奈之下,李鸿章在次年过继了一个孩子作为嗣子。
这个孩子叫做“李经方”,是李鸿章的六弟弟李昭庆的儿子,也就是李鸿章的侄儿,按照古代立嗣的传统,李鸿章的做法是非常正常的,当时李经方才7岁。
而在李经方被过继给李鸿章不多久后,李鸿章迎娶了太湖望族之女赵小莲作为继室夫人,并且不久后,赵小莲就为李鸿章生下了亲儿子李经述。
李经述的母亲赵小莲虽然是继室,却也是正妻,所以礼法上李经述乃是李鸿章的嫡长,而且李经述出生的时候,曾国藩都称赞这个孩子贵不可言,李鸿章的母亲也非常高兴。
这样的孩子,李鸿章自然是非常疼爱,然而,李鸿章对待李经方的态度却丝毫没有改变,他依旧将李经方视作自己亲儿,李经方的嗣子地位也没有被李鸿章变动。
李经述虽然是过继来的孩子,但血缘上也是李鸿章的亲侄,而按照礼法,嗣子既然确立就不能随便乱动,因此,李经述的出生,并没有动摇李经方在李鸿章心中的地位。
对于李经方与李经述,李鸿章都是一视同仁,甚至对待李经方更加重视,因为李经方是李鸿章确立的继承人,反倒是亲生的李经述并不是。
在李经方出生以后,李鸿章仍旧立李经方为礼法上的嫡长子,称呼他为“大儿”,将其作为自己真正的继承人来进行栽培,专门为其请来名师进行教育。
李经方也的确争气,在李鸿章的悉心教导培养之下,李经方年纪轻轻就成了秀才,还成为了府学廪生,成绩非常优秀,1882年参加江南乡试,李经方是第38名举人,候补知府。
晚清时期,李鸿章是当时朝廷的砥柱人物,李经方在父亲的扶持之下,也顺利步入仕途,先后在北洋衙门与外事部门任职,但其仕途比较坎坷多变,并不安稳。
事实上,李经方的才情不错,但能力却远不如李鸿章,办事水平并不怎么样,李鸿章甚至也对人明言“吾儿经方,不堪重用”。
甲午战败之后,李经方跟着父亲一起前往日本谈判,而在日本,李鸿章遇刺伤重,所以李经方接替父亲成为对日谈判的全权代表,最终定《马关条约》。
而后光绪帝命李经方前往台湾交割,李鸿章上疏恳请收回成命,但光绪帝不允,在李经方在台办完事情后,就离台奔赴上海,不肯再进京复命。
清廷派遣李鸿章前往俄国之时,李鸿章多番拒绝却被驳回,最终无奈成行,因为李经述没什么经验,清廷改派李经方陪着李鸿章一起出访,这回,李经方又陪父亲在欧洲辗转。
在李鸿章在世的时候,李经方算得上是李鸿章的臂膀,尽管其作用有限,但相较于李鸿章亲生的李经述,李经方的地位反而要更高一些。
整体来说,李鸿章对他的三个儿子,彼此之间并没什么差别,手心手背都是肉,甚至于并非亲生的李经方,反而比李经述、李经迈更加受重视。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是传统的儒士,对他来说礼法是非常重要的,李经方既然是自己决定了的继承人,那就没有任何理由去改变这个状态,就算是自己有亲生的孩子。
虽然李鸿章视李经方为李家的继承人,但对三个孩子无论血缘嫡庶他都同样教养提携,并未有所偏心,条件他来创造,但是前程还是看各人的才能本事。
对李经方,对三个孩子,李鸿章的确做得很公平,他从未亏待过李经方,而后来的李经方人生多舛不济,主要还是其自己能力不足,与李鸿章没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