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朱棣的三皇子赵王朱高燧,还真是完美应了这句老话。
明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谋逆被擒,朝臣劝宣宗连带着捉拿赵王朱高燧,因为赵王跟汉王来往甚密,但宣宗不肯,说没有能证明赵王犯上的证据。
这话估计说的朱高燧自己都脸红,主动交出护卫退守封地,见小叔叔非常识趣儿的宣宗,自然也就没再斩尽杀绝,朱高燧得以善终。
明成祖朱棣膝下共有四子,幼子早夭,而前三个儿子都是徐皇后所生,即朱高炽、朱高煦与朱高燧,这么说起来,朱高燧其实就是小儿子。
朱棣膝下子嗣不多,不过朱高燧却也并不受重视。
朱高燧的长兄朱高炽乃是嫡长,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宠爱,很早就被封为燕王世子,而且其性情宽厚学识渊博,朝野之中的文臣都非常支持。
次兄朱高煦为人强悍武力勇猛,在靖难之时战功赫赫,受到朱棣的偏爱。
相较之下,朱高燧这个老三,论长幼次序排不上,论文治武功也比不上,甚至于朱棣疼爱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都要比他这个小儿子多得多。
似乎不管怎么看,朱高燧都是与储君之位没有缘分的,但他却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
朱高炽虽然是明太祖所定的朱棣继承人,而且朝臣们也都很拥护他,可朱棣很不喜欢这个好文不好武的长子,而是偏爱暴戾崇武的次子朱高煦。
朱高煦颇有战功,而且性情上也更像朱棣,虽然当年太祖皇帝就非常厌恶他,可怎奈朱棣喜欢这个儿子,对其非常纵容。
如此,极大的助长了朱高煦的野心,朱高煦一直都想取代朱高炽的位置。
朱高煦为了夺储,各种花招都使出来了,朝野内外对其心思也知道得一清二楚,而相较之下同样想要争储的朱高燧,却隐藏得非常深。
明太祖还在世的时候,诸藩王世子奉命前往南京读书,那时候朱高煦随着朱高炽一起,结果朱高煦不学无术到处惹是生非,令朱元璋大为光火。
靖难之变以后,朱高煦凭借着自己的功劳与父亲的宠爱,到处攻击太子朱高炽,一门心思就想入主东宫,之后干脆公然谋逆,结果被抓。
人人都觉得朱高煦才是个大恶,实际上,朱高燧也不是什么好货,乃至更甚。
永乐二年,奉旨镇守北平的朱高燧受封赵王,组建起一支强悍的护卫军,实力愈发强悍。
为了争嫡,他与朱棣身边的司礼监执印黄俨串联,经常在朱棣身边说朱高炽坏话,同时为他自己说好话,让朱棣更加疏远朱高炽。
只可惜,朱棣虽说不喜欢朱高炽,但对朱高炽的能力还是很满意的,更何况朱棣也是宠爱朱高煦更多一些,轮不上朱高燧。
眼看见效太慢的朱高燧,直接跳出来与朱高煦一起诋毁朱高炽,还找由头将朱高炽的心腹杨溥等人构陷入狱。
朱高炽是个宽厚之人,可并非无能之辈,他身为太子,知道朱棣这个父亲对其猜忌很深,所以不方便直接给自己辩白,于是走曲线自救之路,授意朝臣攻击朱高燧。
大量关于朱高燧意图不轨的证据送到朱棣面前,怒不可遏的朱棣在永乐七年,褫夺朱高燧的亲王冠服,并下令诛杀其赵王府长史顾晟,做严厉警告。
原本朱棣还想重罚朱高燧,结果朱高炽站出来求情,最终朱棣宽恕了朱高燧,可朱高燧认为这是大哥在故作好人,不仅不感恩,反而恨意更深。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在北伐途中一病不起,身体越来越差,而朱高燧心思再起。
朱高燧串联黄俨,一边在朱棣面前构陷朱高炽,一边又到处散播朱棣要废太子而传位朱高燧的消息,并且,朱高燧加紧部署,全力训练暗卫武士。
朱高燧让指挥使孟贤、钦天监正使王射成等人一起伪造遗诏,鸩杀朱棣夺位。
然而非常尴尬的是,赵王府参与此事者中一个叫高以正的人,他在宫廷担任职务的外甥王瑜知晓了此事,惧怕家族惹祸便进行了揭发,朱高燧功败垂成。
朱棣知道此事后,自然要严惩不贷,可这回又是朱高炽求情,最终朱棣将密谋此事的大多数人全部诛斩,而朱高燧也彻底被朱棣所不容。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朱高炽登基,朱高燧被迁往彰德就藩,其手下护卫被削去七成,而此时的朱高燧,倒是非常安静。
不知是出于无奈,还是真的心灰意冷,朱高燧很顺从地接受了,没有丝毫反抗。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驾崩,宣宗登基之初朱高煦谋逆,几次邀请朱高燧,却都没有回应。
朱高煦的谋逆很快就被宣宗给收拾了,而全程没有参与的朱高燧,虽然过去与朱高煦过从甚密而且的确曾犯上作乱,但这回,还是得到了宣宗的原谅。
朱棣的三个儿子中,除了本身就是继承人的朱高炽,其他两个都曾犯上作乱,而且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贼心不改。
不过最终的结局,朱高煦与朱高燧却完全不同,一个不得善终,一个安度余生。
其实,朱高煦与朱高燧做的恶也都差不多,他们都曾构陷太子,都曾想过残害至亲,朱高煦伏击过朱瞻基,而朱高燧甚至还对朱棣想过下手。
朱棣、朱高炽与朱瞻基也是一再宽宥这两人,分别就是两人一个抓住了,一个没抓住。
无论仁宗还是宣宗,对朱高煦之前都是非常宽厚忍让的,不止一次放过朱高煦,但其始终不曾有过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最终被忍无可忍的宣宗烤熟。
相较之下,朱高燧也不是个善茬,可他收手的比较及时。
朱棣临终之前,朱高燧谋逆被发现,而这个时候元气大伤的朱高燧就已经成为了一颗弃子,他也并未再多做反抗,而是接受了现实。
仁宗将其护卫削去,他同意了,前往封地就藩,他主动去了,这与朱高煦截然不同。
事实上朱高煦当初若是不那么过分,也不会落得那般下场,即便他谋逆确凿,朱瞻基也只是将其幽禁,未下狠手,可他就是不肯低头。
比起朱高煦,朱高燧在历史上着墨不多,可这个人也是识时务的人,他更加懂得大势所趋天道不可违的道理,既然无路可走,掉头才是正确的。
今天,有什么经验需要分享呢?
立即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