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在李莲英之前,安德海是慈禧太后身边最当红的内侍,其倚仗慈禧宠信而横行无忌,朝中大臣乃至于同治帝都对其咬牙切齿,却都顾忌慈禧而无可奈何。
然而同治八年,安德海违制出宫,抵达山东泰安的时候被当时的山东巡抚丁宝桢逮捕,短短四天之后,丁宝桢将安德海诛于济南。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丁宝桢何来胆量将其诛斩呢?
同治八年八月初二,安德海抵达山东泰安之后没多久就被抓,丁宝桢并没有擅自处置,而是按照常例向朝廷奏报。
丁宝桢的奏报内容主要两点:第一,安德海擅自离京;第二,安德海在山东大肆敛财。
巧合的是,丁宝桢的奏折被火速送达军机处,当时领班的军机大臣恭亲王奕訢连夜转呈同治帝载淳,同治帝也迅速做出批谕要求严惩,而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生病”。
得到同治帝“就地正法”的旨意之后,丁宝桢对安德海验明正身,紧接着就将其诛斩于济南的菜市口,而前后仅仅四五天的时间,堪称光速。
众所周知,安德海飞扬跋扈大多都是倚仗着慈禧太后的威势。
咸丰帝驾崩之时留下同道堂和御赏两枚印鉴,御赏由慈安太后执掌,而原本属于同治帝的同道堂印玺,由其生母慈禧太后暂时代掌。
慈安太后平时不怎么说话,并不代表她说不上话,按照宗族礼法,她的地位在慈禧太后之上,慈禧再如何,也并不敢与慈安太后作对。
处置安德海是慈安太后与同治帝的意思,并且从头到尾处置极其快速,根本没有留下任何机会给慈禧太后来转圜,丁宝桢奉旨办事,也挑不出错。
以往在朝野上下宫廷内外,安德海树敌颇多,尤其是他得罪了两个非常不得了的人物,也就是同治帝载淳与恭亲王奕訢。
同治帝年幼时期,慈禧太后对其管教甚严,而安德海不分轻重,时常轻蔑对待同治帝。
而对于恭亲王奕訢来说,安德海身为内侍,却屡屡沾染朝堂事务,并且与前朝串通一气,甚至于上下其手,实在是不可原谅。
当然,安德海再怎么招人恨也并不能成为此后丁宝桢诛斩他的理由,毕竟这样的由头并不算充分,而且这些都与丁宝桢无关。
真正让安德海魂断山东的,还是其违背祖制擅自离京的行为,还有他一路南下的各种不法。
清代入关之初,就鉴于明代宦官之祸,因此对宫廷内监管束非常严格,并且也规定内监无旨意不得离开宫廷,更不得擅自离京。
然而安德海倚仗慈禧威势,不仅离宫离京,而且南下的路上在直隶、山东,到处收受好处钱财之类,这些罪名,完全足够将其诛灭。
丁宝桢上奏陈述安德海之罪,罪不容赦,而且安德海本身与慈禧牵扯甚深,为了避嫌慈禧也不便干涉其中,丁宝桢要诛安德海,没谁能说二话。
说起慈禧太后,绝大多数人的直接反应就是祸害,觉得她一手造成了近代的各种不堪,不过且不论其功过,就能力而言,慈禧太后并不简单。
虽然出身叶赫那拉氏,但慈禧的娘家并不显赫,其入宫之后深受咸丰帝宠爱,最终为咸丰帝生下唯一的继承人载淳,因而得以母凭子贵与慈安两宫同尊。
从慈禧太后一步一步走向权柄最高峰的历程来看,这是个极其不寻常的女子。
无论是辛酉之变铲除顾命八大臣,还是甲申易枢轻松踢掉恭亲王,慈禧太后在满洲勋贵与朝廷重臣之间游刃有余,足可见其手段。
丁宝桢是晚清名臣,三十三岁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地方知府,直到成为山东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是个能力杰出的重臣。
不仅能力突出,而且丁宝桢每每造福一方,治理黄河水患、创办诸多工业企业,在朝廷上下备受赞誉,在民间深得民心。
晚清风雨飘摇朝不保夕,非常需要丁宝桢这样的能臣安稳局面。
相较于对江山社稷非常有用的丁宝桢,安德海不过是个内侍,慈禧太后就算再心疼,孰轻孰重她还是拿捏得非常清楚的,断然不会为了安德海而处置丁宝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