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将谭嗣同、杨深秀等人斩首,杨锐的恩师张之洞为了救爱徒四处奔走,然而谭嗣同的父亲,当时的湖广总督谭继洵却似乎无动于衷。
事后,谭继洵作为谭嗣同的父亲被连坐,削职夺位,三年后忧郁而终。
其实说起来,真的不是谭继洵不顾父子之情不肯去救小儿子,而是他根本就救不了,谭继洵很清楚他的儿子犯的是什么样的塌天大祸,救也是白救。
甲午战争之后,尤其是《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大量有识之士慷慨激昂,纷纷上疏朝廷要求维新变法以救亡图存。
经过一番争论,慈禧太后也同意了变法,在很短时间之内,大量的维新派人士受到了光绪帝的重用,比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献言献策想改变大清朝的命运,甚至于很多在如今看来相当荒唐的建议都被提了出来。
虽然声势浩大,可这场纸上谈兵式的变法缺陷太多,对于守旧派的利益触动太大,结果只进行了不到百日就宣告失败,而且诸多维新派人士还惹来了杀身之祸。
不同意变法就不同意变法,原本也没什么,关键维新派中的一些人想铤而走险,想着直接将慈禧太后除掉,让光绪帝亲政临朝,这才惹来大难。
此前还是皇帝座上宾的维新派人士,转眼就成了慈禧太后下旨缉拿的反叛,尤其是想要慈禧太后性命的杨深秀等人,让慈禧太后恨得牙根痒痒,大难临头之际,康有为与梁启超通过关系已远遁日本,谭嗣同等人却没能逃掉。
其实,谭嗣同是有机会逃脱的,却被他所拒绝,他认为各国变法都会有流血牺牲,如果中国也要有的话,那么就从他谭嗣同开始。
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与康广仁,也就是戊戌六君子,在当年的九月二十八日被斩于宣武门外的菜市口。
话说回来,这些维新派人士之中,有不少都是关系比较硬的,他们与朝中重臣之间有密切往来的关系,在慈禧太后下令捉拿的时候,有些人就已经到处找关系了,比如徐致靖,他通过父亲的好友李鸿章与荣禄而得以躲过大劫。
戊戌六君子之首的谭嗣同,其出身可非同一般,因为他的父亲谭继洵是当时的湖北巡抚兼任湖广总督,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位高权重。
虽然是亲父子,可谭继洵与谭嗣同之间关系却并不是那么亲厚,而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谭嗣同在维新变法的问题上与父亲意见不一。
谭继洵处世谨慎,办事勤勉,左宗棠等就曾明言谭继洵是个“勤慎有为”之人,不过谨慎的同时也难免有些过头,他担任湖北巡抚之初,湖广总督乃是张之洞,后者专断,而谭继洵从不敢违逆,也不愿附从,双方矛盾很多。
谭嗣同是变法核心人物之一,经常有激进之举,而谭继洵很不赞同儿子的想法,父子俩也总是在争吵,谭继洵觉得儿子这么做,迟早要出事情。
谭嗣同是谭继洵的幼子,俗话说百姓爱幺儿,儿子犯了事,做老子的总要去尽量收拾,然而事发之后,谭继洵却并没有做出什么营救的举动。
人家只是朋友、师徒的关系,都费尽心思,这是父子关系,为何不救?还真的不是谭继洵不愿意救,而是无奈,他虽然与儿子谭嗣同之间向来意见不和,但毕竟是亲生父子血脉相连,谭嗣同要被问斩,谭继洵怎可能有冷眼旁观之理。
谭继洵在朝廷多年,深知谭嗣同所犯根本无从救起,其他人还好说,谭嗣同等六人是慈禧太后绝对不可能放过的。
现实也的确印证了这样的情况,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其恩师就是晚清名臣张之洞,那是个分量远胜于谭继洵的人,在杨锐出事后,张之洞四处奔走想要救人。
然而,张之洞这样的人物,最终也没能救下杨锐,慈禧太后就是要将其诛斩,谁求情也是没有用的,若谭嗣同只是维新变法当中无关紧要或者旁支人物倒还好说,偏偏他是头,而且还是行刺计划的主要支持者。
并非谭继洵不救,而是他根本救不了,更何况谭嗣同的秉性断然也不会接受求生机会,谭嗣同被斩之后,作为父亲的谭继洵也受到株连,被削职贬谪,抑郁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