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当然跟所有人一眼驾鹤西去啊,难不成得道成仙吗。
奕訢算是清朝最出名的王爷之一,他是道光帝的儿子,与咸丰帝从小一起长大,奕訢才华横溢颇有能力,也是晚清时期砥柱一般的人物。
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生病许久的恭亲王奕訢离开人世,终年六十七岁,光绪帝亲临主持祭奠,辍朝五日,持服十五日,加恩入贤良祠,配享太庙。
道光帝膝下长大成人的子嗣不多,奕訢算是一个,其生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在孝全成皇后崩逝之后,掌管后宫,奕訢与哥哥奕詝都是孝静成皇后养大的。
由于两人年纪相仿,而且又是同母养大,因此感情格外深厚,相较于奕詝,奕訢显然要更加出色一些,无论骑射武功还是文采方面,不过最终他还是与皇位失之交臂,而这也成为了后来咸丰帝对奕訢有所忌惮的主要原因。
咸丰时期,奕訢虽然也比较受器重,但咸丰帝对这个弟弟总是有所防备,毕竟奕訢能力出色众所周知,还曾被先帝议储,最重要的是咸丰帝膝下子嗣凋零,皇位传承不稳。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破城,咸丰帝仓皇逃往承德,而奕訢临危受命前去议和,这件事使得奕訢获取了大量西方势力的信任。
不久后咸丰帝驾崩,其临终留下顾命八大臣,并让两宫同尊垂帘,却把自己的亲弟弟奕訢排斥在外,不过没多久,奕訢与两宫太后联手发动辛酉之变,直接除掉顾命八大臣,朝廷形成了两宫听政、亲王辅佐的全新局面。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奕訢开始走向权利最高峰,两宫太后对其非常信任,奕訢也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支持洋务与改革,希望清朝强盛起来。
奕訢是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不过在奕訢主持朝政的过程中,与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逐渐深刻了起来,慈禧对其愈发疏远也愈发不满。
并且,奕訢支持曾国藩等兴办洋务的同时,又主张削弱地方,他不仅的得罪了倭仁等守诸多旧朝臣,还让湘淮势力对其不满,不过这时候的奕訢尚且根基稳固,两宫太后也并没有对他怎么样,还在同治十一年赐其世袭罔替,让其成为铁帽子王。
直到光绪十年,慈禧太后眼见时机成熟,将奕訢与其集团人员全部逐出朝堂,从此奕訢淡出朝廷,史称“甲申易枢”,这成为奕訢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
在被慈禧太后踢出朝廷中枢之后,恭亲王奕訢也几乎没有了什么大的作为,偶尔被起用,也往往都是走个过场而已。
虽然失去了权柄,但恭亲王奕訢还是受到了厚待,其享有双倍亲王俸禄,护卫也远远多于规制内的亲王规格,光绪帝对于这位伯父,也是非常的尊敬,只可惜光绪帝自身难保,奕訢对其提出的建议,根本是打水漂。
戊戌变法期间,奕訢屡屡上疏反对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张,与翁同龢等也产生对立,但奕訢已几乎是个闲人,他根本无力改变什么。
失落的奕訢,只能在王府之中干操心,而他的身体也因为常年的郁闷而变坏,加上其年纪本身也不小了,最终一病不起。
奕訢的病非常突然,也越来越重,1898年三月,奕訢基本上病入膏肓,而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多次前去探视,毫无起色,到了四月初十,奕訢撒手人寰,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对奕訢的身后事办理得非常风光,也是礼遇有加。
整体说来,奕訢的一生也算是非常传奇,但他先后掣肘于咸丰帝与慈禧太后,并不能有太大的作为,最后得以善了,却也是抱憾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