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下大工夫退耕还湖的话,想要恢复的确能够恢复,但想要恢复成遥想当年“八百里洞庭”那种规模,现实中估计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成本实在太高,积重难返啊。
洞庭湖曾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但随着人工围垦与自然环境的破坏,洞庭湖的水面规模一再缩小,变成了如今的样子,枯水期的时候,洞庭湖几乎消失,如同一条河道。
洞庭湖是古云梦大泽的遗迹,魏晋时代北方战乱不断,大量南下的中原百姓在洞庭湖一带开始围垦耕种,从这一时期开始,对洞庭湖的破坏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规模不算很大。
直到唐宋时代,对洞庭湖的围垦规模急剧上升,当地人口猛增,为了获取更多耕地种植粮食作物,对洞庭湖的破坏也在加速,到了明清时期,洞庭湖的围垦已进入了高峰阶段。
建国之后,那时候因为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湖区再次对洞庭湖进行围湖造田运动,还提出了向洞庭湖禁军,向湖水要粮食的口号,而那也是最后一次对洞庭湖大规模围垦。
大量围垦,除了破坏了当地环境,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洞庭湖的萎缩,根据现在对于湖区考古的发掘,洞庭湖在魏晋时期的面积曾达到至少六千平方公里,比如今的青海湖还要大很多。
清朝中晚期,洞庭湖周围但凡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全都被围垦成耕地,1949年冬天的数据显示,洞庭湖区的围垦面积达到593万亩,而这些都是侵占洞庭湖水面形成的。
除了人工影响之外,洞庭湖面积急剧缩小还有个原因,那就是注入洞庭湖的沅江、湘江等四大河流,长期的泥沙淤积等,不仅缩小了洞庭湖的水域面积,而且让周围水患不断。
各种因素叠加之下,洞庭湖被逐渐分割成了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等诸多部分,支离破碎,到1978年,洞庭湖总面积已从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锐减到2691平方公里。
其实对于洞庭湖的治理由来已久,毕竟当地频发的水患也是个大问题,而且洞庭湖面积锐减之后,对于长江的调蓄作用也不断下降,这导致了很不得了的后果。
从八十年代开始,对于洞庭湖的退耕还湖就已经开始,并且进行各种水利建设,然而长江流域水患当时还是很频繁,对于洞庭湖的治理也很缓慢。
随着时间推移,1998到2002年之间,洞庭湖流域有三百多处围田被恢复成湖面,超过五十五万人被迁离湖区,洞庭湖让出了至少八百平方公里的调蓄水域面积。
如今,对于洞庭湖的治理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大量的湖区居民被搬走,曾经围垦弄出来的田地也被重新恢复成湖面,这样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只能慢慢来。
从理论上来说,将洞庭湖恢复到清朝中期的规模还是可以的,只要退耕还湖继续下去,但到底有没有这个必要,完全恢复洞庭湖,又是另一个问题,这还是要看未来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