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门携带的火折子,究竟是用什么做的?

很多古装剧里,都会出现一个情景,那就是需要点火的时候,剧中人物就会拿出一个小竹筒一样的玩意儿,拿掉盖子吹几下或者甩几下,就会有火苗出现,而这就是火折子。

在没有火柴跟打火机的时代,火折子是东方的一种取火科技产品,而这玩意儿还并非是一次性产品,是能够多次重复利用的,充满着古代人的智慧。



最早的取火方式,就是钻木取火跟用火石摩擦点火,人类在学会用火之后的很长时间内,其实点火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不管是摩擦起火还是打火石,都挺费劲。

相信很多人都试验过自己钻木取火,那真是搓得胳膊要断,也就弄出点炭屑而已。

由于钻木取火太麻烦,人们还是用打火石,尽管还是不方便,但比钻木头要好些。

从先秦到秦汉魏晋时期,打火石一直都是咱们的祖先最主要的取火方式,主要的工具就是燧石也就是打火石,后来出现了金属制成的火镰。



南北朝时期,北魏宫廷之中的一位侍女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取火工具,也就是火折子,这玩意儿的构造极其巧妙,而且容易携带,可以直接产生火源。

火折子通常是用松木、柏木等制成,削成小棍,然后外层裹上厚厚的硫磺。

当然,为了更加方便,还需要加入磷粉这样燃点很低的东西,作为引火的物品。

一般火折子做好以后,要将其用土纸卷起来,再点燃,迅速插进竹筒当中,这个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氧气,火苗明火就会消失,只剩下一点点火星,这就要把盖子封住。



众所周知,燃烧是需要充足的氧气参与的,如果在封闭的空间之内,火苗很难烧起来,而古人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将火苗进行保存。

火折子里面,储存的就是火源,如果要用,就打开竹筒,对着里面猛吹。

因为接触到了足够的氧气,这个时候竹筒当中微弱的火源就会将硫磺等点燃,重新烧起来。

随着时间的发展,后来的火折子越来越精巧,人们用棉花、纸张等物品做出了更好更安全的火折子而这就是利用了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加上火源就可以燃烧的原理。



火折子跟现在的火柴、打火机等有个很大的根本上的不同,那就是火折子之中,原本就存在着火源,并非是后来点燃,而是事先就燃烧好了的。

所谓用火折子,只是让氧气进入,让火折子里面的火源燃烧。

火星子在竹筒之内,因为没有足够氧气,只能处于半燃烧半熄灭的状态下。

以前的火折子其实也有不方便的地方,那就是不能受潮,也不能把盖子盖太紧,也不能时间太长不用,这些都会让火折子里面的火源熄灭,那火折子就会失去功用。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