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有些企业工厂效益不好,不给员工工资,而是给产品当做是抵工资,而这种用商品代替钱财发工资的做法,明朝就已经出现了。
明朝有段时间,并不是给大臣们发银钱,而是发放一定数量的胡椒当做工资。
古时候大臣们的工资,被称作是“俸禄”,而俸与禄是分开的,前者说的是钱,比方说白银铜钱之类,而禄其实是实物,通常都是布帛与大米粮食之类。
过去又没有银行,就算是有钱庄什么的,但天下那么大,拿朝廷工资的人到处都是,又没有转账什么的,发工资也是不怎么方便的。
不仅如此,古时候的我国,各种贵金属其实非常稀缺,尤其是白银。
与电视剧小说中完全不同,古时候的咱们,大多数时候用的都是铜钱,而白银这种东西实在是稀有而且价值比较高,日常交易中是很少使用的。
从汉朝开始,就施行“半钱半谷”的俸禄制度,给大臣们的工资,是铜钱与粮食一起,后来的朝代发放的东西越来越杂,什么布匹、丝绸、茶叶甚至于饲料都有。
明朝的时候,也采取这种折俸制度,其实明朝从一开始建立,发工资就不是发钱,而是发粮食之类,因为明朝的铜钱与白银都很缺。
洪武时代开始,就大规模发放银票,朱元璋想用纸币作为明朝的法定货币。
不过“宝钞”发得实在太多,那时候又没有什么准备金的概念,滥发宝钞使得其具体价值呈现出断崖式的下跌,朱元璋还没驾崩,宝钞已形同草纸。
由于宝钞实在不值钱,所以民间普遍还是用铜钱作为交易的钱币,但是明朝刚开始也没那么多的铜钱,白银更少,发工资的时候,就有了很大的麻烦。
因为实在是没有足够的白银、铜钱作为工资发放,所以明朝时期,臣子们每个月领取的工资其实几乎都是各种实物,以大米为主,其他杂七杂八什么玩意儿都可能有。
明朝所有品阶的工资虽然名义上都是白银什么的,但发放下来,都已折现成实物。
永乐年间,朝廷明确规定:文武大臣的俸禄,春夏两季发行大明通行宝钞,秋冬两季则以苏木胡椒“折支”,五品以上折支十之七,以下则十之六。
宣德九年,规定胡椒每斤折钞一百贯钱,苏木每斤折钞五十贯钱,这种用苏木、胡椒来折兑工资的做法,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时期。
胡椒这种东西,并非中国原产,而是通过香料贸易从海外而来。
除了郑和下西洋直接带回来的香料,之后西洋各国以各种名义进贡的香料非常多,除了龙脑香与檀香之类,最多的就是胡椒,几乎都是成堆出现。
洪武十一年的时候,彭亨国进贡胡椒两千斤,苏木四千斤,洪武十五年,爪哇进贡胡椒七万五千斤,毕竟南洋之地,胡椒几乎遍地都是。
而在中原,胡椒这种东西还是很贵价的,在辣椒出现之前,中原的辛辣调味料也比较少,而外来的胡椒因为数量稀少而气味芬芳,深受勋贵们的欢迎,价格不菲。
朝廷没有那么多的铜钱、白银发工资,而宝钞又不值钱,宫廷之中的胡椒却堆积如山,所以干脆就用胡椒发工资,作为俸禄的折兑。
当然,大臣们拿到了胡椒也不可能都自己家用,多数还是售卖换成钱物。
其实明朝中后期,朱元璋钦定的宝钞已形同废纸,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的美洲白银涌入了明朝内部,这时候的白银成为了明朝主要发放的工资。
因为白银的增加,明朝后期胡椒也就基本退出了大臣们的工资列表,可以说,胡椒当成工资发放只不过是因为明朝当时没那么多钱发工资,只好发胡椒当做是折兑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