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三陵为何十二陵都无碑文?

明朝十三陵只是十一各陵无碑文,并非十二个。

一、首末陵有碑文

十三陵的首陵长陵,在神功圣德碑首正面有篆额天宫,刻有“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身刻有长达3000余字的碑文,是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成祖朱棣所写,碑的后面刻有清高宗的御制诗《哀明陵三十韵》,左侧刻有乾隆御制诗,右侧刻有清仁宗御制文。

十三陵最末的思陵,清朝皇帝为他立了神道碑,篆额有“敕建”二字,下面刻有清顺治年间大学士金之俊奉敕撰写的碑文。

二、明仁宗开了不立碑的头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不足一年就去世了,临终前遗诏说:“朕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他认为自己当皇帝时间太短,没有恩泽于民,所以不必劳民伤财,陵墓修建要俭省。

继位的宣宗也听话,三个月就把玄宫修好了,地面建筑是陆续营建的,献陵比较简朴,神道上没设置石象生、碑亭等建筑,无重门,没有立神功圣德碑,自然也就没有碑文了,却有了“献陵最朴”的名声。

仁宗没有立神功圣德碑,后代的皇帝也不好意思再立了,所以,之后的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都没有修建神圣功德碑和碑亭。

三,嘉靖皇帝为先帝立碑但未写碑文

嘉靖为什么要为前六帝立碑呢?因武宗无子,由武宗堂弟朱厚熄继承帝位,即位后改年号嘉靖。嘉靖登上皇位,便追封他的父亲为皇考,神主供在于太庙,定庙号“睿宗”,高于武宗之上。

这一作法违背了祖制,不同意的大臣有的被廷杖,有的被打死。嘉靖为了弥补过错,缓和皇族及朝官的矛盾,便为先帝立了神功圣德碑。

这六位皇帝的碑文,按理应由翰林学士来写,但太祖朱元璋之前曾说过,皇陵碑记由儒臣来写,会成为粉饰之文,不足以为后世子孙所借鉴,所以必须由嗣皇帝撰写。

按照这一祖训,太祖碑文是成祖写的,成祖陵碑文是仁宗写的。嘉靖要为前六帝写出各自的碑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他就拖着不写。

四、错失了一次写碑文机会

新的功德碑立起来了,嘉靖拖着不写碑文,严嵩就奏请嘉靖皇帝为先帝撰写碑文。实际上,严嵩的奏请也有请缨的意思,因为立几块空碑并不是嘉靖的本意,嘉靖帝的心思既然没在政事上,有人对此事比较上心,嘉靖帝会顺势把球踢出去,让严嵩牵头负责撰写碑文之事,严嵩自然会组织人手把这事干好,最会由嘉靖皇帝审阅定稿。

但嘉靖对严嵩的奏请置之不理,所以,写碑文的事就搁下了。前有车后有辙,自然后面的陵也就没有碑文了。清朝大学士金之俊奉敕为崇祯皇帝的思陵写的碑文,并不是说的是崇祯功德,而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总结的是经验教训。

至于认为十三陵中无字碑文更能显示先帝功德或明朝皇帝无功可写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起因是仁宗带了个不立碑的头,后面跟着效法;嘉靖为先帝补了碑,但留了尾巴,后面又跟着效法。(配图来源于网络)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