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清朝皇陵“清东陵”在修建过程中,有没有搬运“明十三陵”的原材料,或是说有没有“拆大改小十三陵”的问题,需要把这件事仔细梳理一下,这样才可能得出比较恰当的结论。
清朝修缮十三陵,还要从乾隆皇帝说起。清乾隆五十年(1785)三月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三月,清王朝对明十三陵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使一些残坏的陵得以修复,耗银28.6万余两。这本身应是做了一件好事,却费力不讨好,乾隆帝落下“拆大改小十三陵”的名声。
神路石像生
事情的起源是这样的,据《乾隆朝实录》第1226卷记载,清乾隆五十年三月甲寅日,乾隆帝致祭明长陵,他见到各陵寝的明楼享殿,很多都有损坏,神牌龛案,遗失无存,为此心中感慨。他认为明代中叶以后,国事废弛,不念祖宗,不修葺陵寝;加之明朝末年经过农民军的扰乱,无人守卫等,造成现在的样子。假如明朝后代之君,能每年修缮,不至于百余年的明陵就破败成这样子。
所以,乾隆帝谕旨,对明代陵寝,修缮保护。这次修复诸明陵殿宇等,派尚书刘墉、德保、金简、侍郎曹文埴、德成,负责各项工程,务期完成。完成后命令地方官,随时稽察,小心防护,严禁砍柴刈草。
长陵
修复后的十三陵,并没有完全按照原样修缮,变动较大,确实有一些被拆除、拆大改小、复建时缩小规制等问题,但也有的扩大了,有的改建结实了。主要情况简介如下。
1、缩小间数:永陵、定陵的祾恩殿由重檐7间缩为单檐5间;永陵、定陵的祾恩门由5间缩为3间。2、缩小间量:景陵、昭陵、庆陵、德陵的棱恩殿间数未变,但都缩小了间量;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昭陵、庆陵、德陵的棱恩门缩小了间量;康陵的明楼,因被农民军烧毁,在修缮时缩小了。3、一些建筑被拆除:各陵的宰牲亭、神厨、神库、配殿、祠祭署等建筑都被拆除,不再复建。4、石碑露天: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的神功圣德碑亭被拆除,在原台基上修建宇墙。景陵
5、改用结实的材料:各陵明楼(永陵、定陵除外),原是木构梁架屋顶形式,修复后改为条石发券的无梁殿式结构形式;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由木质梁架改为条石发券结构。木质梁架改为条石主要是从更结实的角度考虑。6、思陵的扩建:思陵在修缮中,扩大了规模,增建了建筑。思陵初建时,享殿3间,陵门1间,无宝城、明楼。此次修缮,享殿扩建为5间,陵门扩建为3间,新建宝城和城台,将原来平地碑亭改建在城台上成为明楼。通过修缮,思陵确实上了一个档次。献陵
拆十三陵的建筑修建清东陵纯系误传。在这次修缮中,清廷确实搬运了“明十三陵”的原材料。刘墉等人的一份奏章中提到,拟运回京城,以备京城各工程取用的材料及数量,包括旧砖130万块、大小楠木238件、木墩头584件、改砍糟楠木224件、小件楠木截头折方25700余尺、花斑石500余块。这些材料用于京城内其他工程,并没有用于修建清东陵。
拆大改小是因为很多木料、砖已经朽坏,而新的材料不足,完全按照原样修缮,耗费巨大,改小和不再修复一些建筑就不难理解了。
乾隆修缮十三陵的原因是出于巩固清廷的需要,这样可以得到国内各族,特别是汉族的支持;二是表明接受汉族文化的态度,承认明朝和历代帝王,因而对明陵墓进行修缮保护。所以说,用十三陵的材料去修清东陵,是没有根据的,史料中也没有记载。清廷若用十三陵的旧砖、木墩头等材料修东陵,那真成历史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