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朱允炆登基应该会是个仁慈的皇帝,可是朱棣为什么还要造反呢?

朱允炆登基应该会是个仁慈的皇帝,朱棣为什么还要造反的问题,可以从几方面来考虑,事出有因,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朱元璋为靖难之役埋下隐患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长子与老小相差38岁,除长子与老小(早夭)没有封王外,其余24个儿子都封王了。

实行“封王建国”制度,目的是巩固其政权,分封诸子到全国各战略要地,以保各地安全,打牢地方的根基。这一招是从刘邦那里学来的,刘邦分封,后来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朱元璋分封也同样埋下了隐患。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确立他未来的地位,这就引起诸王的不满。朱标从小就受宠,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他读书最多,立为太子后,配备了一批权臣辅佐他,朱元璋外出征战,由太子监国。

朱元璋剧照

对这件事最不满的是秦王朱樉、晋王朱㭎和燕王朱棣,他们同样觊觎太子位,暗地里明争暗斗,互相告状拆台。

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死,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都认为机会来了,个个对皇位望眼欲穿。

朱元璋不按常规出牌,偏偏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为扶植他做皇帝做铺垫,你说气人不气人?

洪武二十八年(1395)正月,秦王朱樉率领平羌将军宁正前往洮州(今甘肃临潭县)征伐叛番,征伐中多次露宿山野得了瘴疠,三月,朱樉去世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底,晋王朱㭎病死。

秦王、晋王是朱元璋的二子、三子,就是说朱元璋的长子、次子、三子都死了,四子燕王朱棣排到了老大的位置上了。

朱棣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权限上超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了。他的羽翼已丰满,自然对皇位虎视眈眈。

朱允炆画像

朱元璋对朱棣是不放心的,认为他权势过大,可能对继任皇帝有威胁,他临死时曾下遗诏:

“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

目的很明确,不让诸王进京奔丧,防止有人趁机谋取皇位。

二、建文帝的几步臭棋1、放虎归山

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藩王入京觐见新帝,燕王来了,他是来碰瓷的,他“行皇道入,登陛不拜”,摆起了皇叔的谱。有人上密折,建议趁机把燕王解决了,以防后患,最后,建文帝还是拒绝了。

2、放回三子

几个月后,朱元璋的忌日,按例王爷应亲赴京城祭拜,燕王侥幸逃脱一回,这次不敢再冒险,派了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熙和朱高燧来祭拜,齐泰建议扣押三人,最后建文帝还是放回三子,燕王也虚惊一场。

3、削藩逼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21岁的朱允炆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

即位后,朱允炆用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因为朱棣的实力最强,从他开始削藩难度很大,只得先拣软柿子捏,先从朱棣的同母弟封藩开封的周王朱橚下手,同时防止二人联手反叛。

朱棣画像

八月,朱允炆将周王朱橚废为庶人,革去王封,迁徙到云南。

翌年四月,封藩大同的代王朱桂以罪被废为庶人,幽禁大同。

封藩青州的齐王朱榑因罪被废为庶人,囚于京师。

封藩荆州的湘王朱柏闻变,在王府自焚而死。

六月,岷王朱楩被废为庶人,徙置漳州。

不足一年,周王、代王、齐王、岷王先后被废,湘王自焚。

很快就会轮到燕王朱棣了。

三、别逼我,我都疯了

在起事前,朱棣一方面积极地加紧准备,一方面装病、装疯,表演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成功地骗过了建文帝派来的人,等到时机成熟,他的疯病彻底痊愈了,有像一头猛狮一样开始厮杀。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北平,随后挥师南下。他上书朝廷,声称根据《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开始了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说在宫中自焚死,一说由地道逃出,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次年改为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22年的明成祖时期。

朱棣塑像

结语:

认为朱允炆登基应该会是个仁慈的皇帝,这个还真不一定,他有仁慈的一面,但仅从削藩这一点来看,他也很难成为一个仁慈的皇帝,还会留下残害手足的骂名。

朱棣的起兵,客观上来看是朱元璋埋下的隐患,已经排到最前面的朱棣,眼巴巴地看着皇位被侄子坐上了,难免会认为老爹太偏心了,还要让自己对侄子俯首称臣,作为一个为明朝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来说,心里觉得不痛快是很正常的。

建文帝加紧削藩,步步紧逼,朱棣已无路可选,起兵是唯一的出路。

建文帝放虎归山等几步臭棋,给了朱棣起兵的机会。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