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不管多少客户在排队银行总是一两个窗口办业务
作者: 昆明财税服务平台
作为银行员工,今天就来说一说这个问题,开一两个窗口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省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网点转型及业务发展需要;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手不足。
曾几何时,银行是这样的场景,长长的大厅,高高的柜台从左往右一字排开,如下图这样,隔着厚厚的玻璃,每个窗口都人满为患,排着长队等待办理业务,那时基本都是现金业务。后来,一个叫做马云的人改变了这种模式,先有支付宝,后有余额宝。突然某一天,人们不再拿着现金往银行存了,银行里的人开始变少,于是压缩窗口数量。再后来,随着支付清算的不断完善,合个银行也都推出了手机银行,去银行办理业务的人进一步减少。于是,再压缩窗口数量,到现在,我所在的银行网点,只有两个柜台窗口。即便大厅里依然人满为患,排着长队,也不多开窗口,为什么呢?细细说来
现在银行人听的最多的词就是网点转型,要把服务型网点转变为营销型网点。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和业务发展需要,每家支行只留2个柜台,其他人员全部走出厚厚的玻璃,走进大厅里跟客户面对面的沟通。有时候去银行里办业务你会发现,银行网点里有人总是抱着个ipad点点点,那就是在授权业务。但是他的根本职责在于营销,在厅堂内开展微沙龙等形式的营销。
网点转型就是把柜台砍掉,甚至是不要柜台,全员都是营销人员,让机器代替人去办理业务,这样就打造出了营销银行。当然,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有的业务还必须得在柜台人工办理,例如存取领钱。这个时候就会发生网点转型的矛盾,导致了排队的人多,却只开一两个窗口。
银行虽然有钱,那也得节省不是,毕竟节省就是赚吗。最近几年,银行的经营环境不是太好,得扎紧裤腰带过几年苦日子。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只开一两个窗口能节省很大一批成本。
就拿农信社来说,一般情况下是一个综合性的网点配备5名内勤工作人员,综合性比较强的大网点会多配备一名档案管理员,但是他不负责办理业务。5名人员中,一个运营主管,不负责办理业务,负责营销及授权工作;一名大堂经理,不负责柜台业务,负责营销及操作智慧柜员机和网点人员分流。剩余3名人员负责办理业务,会有两个人在柜台办理高柜的现金业务,一个人在大厅里办理低柜的非现金业务。这是人员配备情况,比起过往能节省人力和财力。
有人可能会好奇,以往一个网点十几个柜台,现在只有两个,那些人都干嘛去了?答案只有一个,转岗到客户经理放贷款和外拓营销客户了,那才是银行的核心业务,收入的本源。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你平时在银行网点看到的坐在柜台里边办理业务的人大部分都是劳务派遣的。除了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和年纪大要退休的阿姨叔叔们,其他都是劳务派遣的。这能节省很大一批成本,五险一金只需要按最低比例,甚至没有公积金,而且工资又低。打比方一个正式员工的柜员每个月银行需要为他付出工资+福利共8000元,而劳务派遣的甚至连5000都不到。成本高的正式员工都去放贷款为银行挣钱去了。
最近几年,银行人的日子不太好过,外部环境变差,内部竞争变大,导致了离职率过高,各家银行都缺人,甚至存在研究生做柜员的现象,用内卷一词形容再合适不过。同时网点转型发展需要与节省成本,银行又在大肆裁员和撤并网点。据统计,2020年全行业累计撤并网点2700多家,裁员6万余人。人手不足导致了银行人都在满负荷运转,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与之对应则是校园招聘后离职率高,年轻人很难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导致离职率高,据统计,银行新进大学生中,工作1到3年的离职率高达50%,加上每年都有大批老同志退休,因此人手不足成为一个死循环,所谓的“人口诅咒”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由于人手不足,每个网点的银行人都在匆匆忙忙,恨不能有三头六臂。特别是运营主管,一个人身兼数职,财务会计部断卡行动检查、上报人民银行和银保监局的各种检查报表、事后监督检查、核算绩效工资、应付投诉与暗访,甚至创城行动都要支行积极参与。每个人都忙的焦头烂额,你绝对看不到在银行网点喝着茶水看着报纸的员工。所以,纵使排队办业务的人再多,也只开一两个窗口,是因为他们没人。即便多开一个窗口,那个窗口的人也会挂着暂停服务在忙着报表,没法办业务。
也可以说,只开一两个窗口是时代发展的结果,通过压缩窗口把客户引导到线上,逐步培养客户的互联网思维。甚至也可以说这是银行在布局未来,抢占潜在客户资源。未来,经过一代人的发展,这帮年轻人具有成熟的互联网思维,到那个时候银行网点或许连两个窗口也没有了,所有的业务都在手机端或者智能终端上操作,银行人真正的都变成了营销者和服务者,银行网点就成了集金融与民生与一体的智慧化网点。当然,这是后话。
文章来源:网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