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看见员工一直精神不振,沟通没有效果,但每个月按时完成业绩,这怎么办?
作者: 昆明财税服务平台
遇到这种问题,不外乎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上班的员工一直精神不振,是你自己误判;其实员工一直是精神抖擞。如果是这样,你先反省一下你自己对“精神不振”的判断标准是不是不正确。
第二,上班的员工一直精神不振,而且的确是精神不振,但又能按时完成业绩,说明这个员工的能力足够高,即便精神不振对于完成业绩也信心满满。
第三,业绩目标,或业绩指标/业绩要求,定得太低,即便员工精神不振,缺乏积极的工作态度,也照样能够完成。
这怎么办?
不用怎么办。
公司、领导、上级,对于员工的期待和要求,是完成业绩和创造价值,而不是精神饱满,志气昂扬,因为精神饱满和志气昂扬本身,并不是公司的本质诉求。从交换的原则来讲,公司向员工支付了薪水,需要换得的是员工的价值和业绩回报,而不是良好的精神状态,正如员工付出了劳动、创造了价值,想要从公司获得的是薪水和金钱,而不是公司满满的正能量和所谓的“氛围活跃”。
理论上讲,员工的精神状态(比如亢奋、积极)似乎可以为组织带来价值,但那只是一种假设和推断。我曾经见过不少的员工,表面上看似精神不振、精神状态不佳,而事实上,这些员工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并具有很好的精神状态和定力。他们不会张牙舞爪,让自己看起来很亢奋,或者把自己内心的热情浮于表面。
如果你见过无不活泼、跳来跳去的猴子,以及默默潜行的鳄鱼(我想你一定见过),你就知道它们作为个体创造的价值谁高谁低。你不可能要求鳄鱼像猴子一样活跃而且精神饱满,只要他们捕获猎物够大、够多就好。
别要求你的员工“给我打起精神来”,而应该要求你的员工“给我把业绩创造出来”。
管理,别本末倒置,缘木求鱼。
在选择什么员工能够创造价值的时候,我相信更多的人会选择默默无闻的狼,而不是活蹦乱跳的狗。
而且,你还因为员工“精神不振”去跟他专门去跟他沟通,这就像你对鳄鱼说“你给我像猴子一样精神点”一样,浪费管理的时间。我倒是建议,你应该就他每个月能完成业绩而给他奖励和赞赏。
这才是一个管理者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