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除了袁隆平还有哪些人在粮食领域做出巨大贡献?

补充一个,南方麦王——程顺和 院士,非常低调,无论是本人作风还是媒体宣传。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室主任,研究员,到现在既没有换过单位也没有挂过任何行政职位,在1972年调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后一直从事小麦育种与栽培研究至今,相比别的院士一对头衔,程顺和 院士只算是基层农科所的“草根”,甚至很少学术论文,大家都知道院士的份量,许多单位甚至省市都是抢着要,所以他能做到这样真的非常难得,看百度百科,不到半页。但即使是这样,程顺和院士1991、1998年凭借扬麦5号、扬麦158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入选农业部推评的“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

程顺和 院士从事小麦育种四十余年来,参与育成扬麦3、4号,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10、11、12、13、14、15、16号等二十多个小麦品种。其中扬麦3、4号分别获农牧渔业部(现农业部前身)技术改进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扬麦5号的育成,使小麦单产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是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直接促使整个长江下游小麦品种大面积更换。90年代扬麦158的育成,初步解决了世界小麦育种中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白粉病相结合的难题,扬麦158是90年代末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育成品种累计种植6亿亩以上,增产粮食200亿公斤,是建国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四、五、六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

针对北纬33度线以南的小麦抗赤霉病效果好,但产量性状和抗冻性不足,而北纬33度线以北地区的小麦产量性状高,而抗赤霉病性和抗穗发芽性较弱。为了发挥南北双方大面积品种的优点,程顺和提出“南上北下”的育种目标,正在以滚动回交的方式,发扬优点定向改造缺点开展遗传标记聚合育种工作,分利用南北大面积品种的育种成果,改良北方品种的赤霉病和穗发芽、南方品种的抗寒性和产量潜力,提高了该区域小麦粮食生产水平。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1-13 16:34
  • 阅读 ( )
  • 分类: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