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个主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一种感染肝脏的病毒,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或精液传播。一些其他病毒也能引起肝炎,但只有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能引起长期慢性感染,增加感染者患肝癌的几率。据估计全球有近三分之二的肝癌是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引起,2016年仅在我国,就有超过26万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所致肝癌死亡病例,一些研究还表明,长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与其他一些癌症有关,如非霍奇金淋巴瘤。
乙型肝炎病毒是公认的人类致癌物之一。自从大约50年前发现乙肝病毒以来,人们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科学家们在1970年代鉴定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癌组织中。随后,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和间接免疫荧光分析表明乙型肝炎病毒和肝癌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利用分子研究获得的进一步证据证实了乙肝病毒和肝癌之间的因果关系。乙肝病毒DNA结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可作为肝细胞癌变的前体,病毒双链DNA编码HBsAg基因、HBcAg基因、HBV DNA聚合酶基因和HBxAg X基因四种基因,病毒整合的DNA在肝癌细胞核中占主导地位,并已在多项研究中显示含有可能调节多个肝脏特异性基因的增强子、转录激活子和癌基因功能的改变,HBxAg已被认为是肝癌发病过程中最重要的直接导致恶性癌细胞转化的病毒产物。
乙肝病毒感染可以通过三针疫苗系列预防,而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测试检测出来,根据筛查结果,并非所有乙肝病毒感染者都需要治疗。有些可能需要定期测试来观察病毒是否重新激活,另一些严重的可能需要抗病毒药物治疗,以避免再激活。虽然药物不能根治乙肝,但可以降低肝损伤的风险,还可能降低肝癌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