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学习历来提倡学习传统,继承传统,从这观点出发,我们自然就要明白什么是古法用笔。
那么什么是古法用笔呢?简单地说就是古代书法家们写字使用的方法原则被我们现代人加以继承就是古法用笔了,可想而知,古人的书法经典作品浩如烟海,灿若星辰,他们使用的方法也必然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
古法用笔自然也就包含了很多方面,首先是执笔法,古人的执笔状态可用苏东坡的话来总结那就是:“执笔无定法”,况且古人写字不像我们现在写字这样有合适的桌椅,古人往往站着写字或者跪着写字,因此执笔法也自然不尽相同。
在执笔法方面就是二指法,三指法,捻管法,撮管法,五指执笔法等等,这些执笔方法一直延续至今,是名副其实的古法了。
其次就是用笔之法,赵孟頫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这说明古人是非常重视用笔之法的。
用笔之法之中又包含了腕法,起笔之法,行笔之法,收笔之法,接笔之法等等。可谓是十分丰富了。
一言以蔽之,古人能写出好字的方法,可供我们今天借鉴学习的方法就是古法用笔。
那么古法用笔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我想大致包含三个核心内容:
第一个核心内容:中锋用笔之法中锋用笔之法是书法中的根本大法,这是历代书法家所公认的,古人常用“锥画沙”“折钗股”以及“屋漏痕”来形容,其本质其实就是中锋用笔,一句“常令笔尖画中行”,我认为再贴切不过了。
现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也强调中锋用笔是书法用笔的根本大法,自然也是古法用笔了。
古人常常要求笔笔中锋,姑且不谈是否合理,但却说明中锋已然是古法,古人非常重视。
〔中锋用笔示意图〕
中锋之所以成为古法用笔的核心内容源于它本身的优势,用中锋行笔写出来的笔画不偏不倚,中直平和,显得很有力度,笔画也十分饱满挺拔。
〔书写悬针竖就要用到中锋行笔〕
例如写这样坚挺饱满的悬针竖就要用到中锋,不然的话,竖画的一侧便会出现枯笔或者毛刺显得笔画不精致也不完满,放到一个具体例字当中便会使字的质量大打折扣。
篆书是相对来说较早的文字,书写篆书的时候特别强调笔笔中锋,因为篆书的笔画线条在迟涩,粗细方面是基本一致的,所以中锋行笔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关键,因这个传统,后来的隶书,楷书都强调把中锋用笔运用到具体笔画当中。
第二个核心内容:起笔之法、行笔之法、收笔之法为什么说起行收之法是古法用笔的第二个核心内容呢?因为不管任何书体在书写时都需要起行收这三个步骤来完成,包括原始的刻画符号以及甲骨文,就更别说后来篆隶楷草行了。
我们练习书法是“写实”的,而不是“写空”的,也就是要在纸面上用笔实实在在地表现笔画的运行轨迹和笔画具体形态。从这一点来看,起笔行笔收笔是塑造笔画乃至于书法的关键,起行收也就当之无愧的是古法用笔的核心内容了。
我们可以通过具体例子来看起行收:
〔起行收之法示例图〕
前者是一个具体的例字,后者是一个单独的笔画,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以此类推,任何笔画的书写都要经过起行收三个过程才能成形。
比如第一个“之”字的捺画,藏锋起笔,中间稍细,行笔至末尾加重笔画,由轻到重收笔,整个过程又是中锋用笔,所以很多笔法又都包含在了起行收三个过程之中,没有起行收,笔法无从展现,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书法家或者书法老师一再强调学习书法最重要的就是分析笔画的起行收了。
第三个核心内容:结构之法书法法则不外笔法结构与章法,其中结构之法亦是古法用笔的核心内容,赵孟頫虽曾说:“结字因时相传”,但是我们今天学习书法所学的结构之法还是古人留下来的法则。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就有《结构三十六法》,明代李淳也有《大字八十四法》,这些结构之法依然是指导我们今天学习书法结构的重要参照资料。
而清代书法家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更是学习书法者必须要认真研习的结构法则力作。
这说明,结构之法本就是古法,并不是可以随意创造的,只能是继承而没有多少发挥的余地。
结构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因为结构就好比人的骨架,好比房屋的脊梁,骨架好,一个人才长得俊美,脊梁好,房屋才能结实耐用,写字也是如此,结构写好了,字也就写好了,结构处理不好,再好的笔法都是多余的。
这一点对于楷书而言表现尤为明显,因为楷书是最能体现汉字为“方块字”的特点的,这个结构规律要求就是布白均匀,只要布白均匀了,视觉才会平衡,字看上去也才对称。
〔结构重要规律之布白均匀〕
只要是书写汉字在结构上就不得不考虑布白均匀,因为字是给眼睛看的,视觉是否平衡是判断书写好坏的重要标准。而且,布白均匀这个结构规律又自然涉及到横笔等距和竖笔等距的结构规律。
因此,从汉字本身的特点来说,在它上升到书法这个高度时,结构只能是更加精准而且严密,这样才能显示出书法的精密独特和严格遵守汉字法则之处。
以上所举三点皆是我个人学习中的感悟,古法的古法用笔应该说是博大精深的,其包含的核心内容也远不止这三点,但我认为这三点确实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实际上,只要掌握了这三点,用来指导书法的学习已经能够完全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