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清朝皇子入旗前需要封爵,成为旗中的领主,而入旗只能入下五旗,上三旗是皇帝亲领的。皇子入哪个旗,主要还是看实际情况。清朝皇族的旗籍都在下五旗,由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中一般没有皇族存在,闲散皇族远支大多也都是入关前的皇族后裔。
首先了解一下八旗制度,其实所谓的清朝八旗制度就是一种人口编制制度。简单来说,将一定数量的人口编制成一个单位,称作“牛录”;而若干牛录又组成“甲喇”,若干甲喇形成一个“固山”,这个固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旗”。其实满洲的八旗制度也有点类似古代中原的“保甲制度”。
满洲施行八旗制度以后,所有的“牛录”都是有主人的,而这些主子都是满洲宗亲王公。这种能够在八旗之中拥有牛录担任领主的宗亲,也被称作“入八分宗室”,也就是清朝封爵中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与辅国公。
一般来说,封爵的高低与其所拥有的旗民牛录数量是成正比的。打个比方来说,亲王拥有20个牛录,贝勒有8个,镇国公有3个,在此旗之中,拥有最多牛录者就是此旗的旗主。
清朝的八旗,也分成上三旗与下五旗,由正白旗、正黄旗与镶黄旗构成的上三旗是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中也就没有入八分宗室存在,所有的牛录都是皇帝的。皇子们一旦封爵,就会入旗,而入旗的话也就只能入下五旗,主要也是看实际情况——哪个旗有佐领、参领空缺,就让皇子入旗,所以也就造成了清朝皇子们旗籍各不相同。
而入旗以后,这些皇族子弟的后代们也就属于这个旗。打个比方,某位皇子封郡王爵,入镶蓝旗以后,他的后代们就一直属于镶蓝旗,即便变成了闲散宗室以后仍旧如此。
其实清宫剧很容易形成误导,认为“上三旗”都是贵族,其实不对。在清朝上三旗里的只有皇帝一家——皇帝、皇后、皇太后、太妃、没分府封爵的皇子与未出嫁的公主,其他皇族与其后代都是在下五旗之中。
上三旗也不是完全没有皇族后裔,不过地位并不高,因为上三旗之中的皇族后代,他们的先祖大多都是满洲入关之前那些皇族远支,或者地位低下没有封爵的皇族宗室,所以他们得以留在了上三旗。毕竟在清朝,得以封爵的宗室都在下五旗,除了皇帝一家人之外,拥有上三旗的旗籍未必是高贵的体现。
皇帝将自己的皇子们封爵以后,分封到不同的旗籍之中,主要也是看实际各旗的空缺情况,也是为了平衡各旗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