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漪房的长女,人称窦太主,为什么不姓刘?

汉武帝的亲姐姐人称“平阳公主”,难道她姓平阳么?窦太主只不过是一种敬称,跟其“馆陶公主”的封号一样都只是称谓而已,根本就不是说她姓窦。文帝与皇后窦氏所生的公主刘嫖,是景帝唯一同胞姐姐,也是汉朝第一位长公主与大长公主,地位极其尊崇,因其母亲姓窦,所以当时也被尊称为“窦太主”乃至“窦太皇”。

作为刘姓的皇族子嗣,却被冠以母性,其实这种现象在汉朝并不少见,甚至非常常见,比如景帝之子刘荣曾被称为“栗太子”,因其母亲姓栗;武帝的女儿中有位“卫长公主”,因其是卫子夫所生;汉献帝刘协曾被董太后抚养,所以前时也被称作“董侯”。汉朝尊奉母族,刘姓的皇嗣被冠以母姓来称呼的非常多

首先,皇嗣冠母姓是为了方便区分

皇嗣众多,他们都姓同样的姓氏,不过在称呼上有时候就比较麻烦了。汉朝施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所有的皇子成年后若是没什么意外都要受到分封,再前往封地就藩,公主们大多也有自己的汤沐邑。若是有了封地爵位,那倒是方便称呼,比如汉文帝的女儿刘嫖,之所以被称作“馆陶公主”就是因为其封邑在馆陶。然而皇嗣们尚未有封爵封地的时候,旁人称呼起来就比较麻烦了,又不能直呼皇子公主们的名字

这种情况下,汉朝就出现了在皇子公主们的称呼前冠以母姓加以区分的习惯。比如卫子夫的儿子刘据,在后宫就被称为“卫皇子”,后来称作“卫太子”,与之前被废黜的栗太子刘荣加以分别。虽说皇嗣也可能存在母亲是同样的姓氏的情况,不过那毕竟是少数。汉朝以皇嗣母亲的姓氏来称呼皇嗣,起初就是为了方便称谓与区分的一种做法而已

其次,汉朝重视孝道尊奉母族

汉朝算得上是历史上外戚最强悍的朝代之一了,东汉就不必说,东汉的皇帝几乎都没什么存在感,至于西汉,从史上第一位皇太后吕雉开始就开始了垂帘听政。不过当年吕雉称制临朝虽说后世议论纷纷,不过在当时这并不算什么出格的行为,反而是很正当的。汉朝的规制是皇帝虽主张前朝天下,但其母后也就是皇太后,无论是嫡母还是生母,拥有监督皇帝处置朝政的权利,这是合乎礼法的

汉朝并没有科举制度,而当时在各地进行人才选拔的主要标准就是孝与廉,也就是所谓的“举孝廉”制度。汉朝注重孝道,尤其尊重母族,无论是天子还是当时的民间百姓,对于母亲的尊重都是极其重视的。馆陶公主刘嫖是汉文帝与皇后窦氏唯一的女儿,也是景帝唯一的姐姐,深受文帝与窦氏的宠爱。在当时那种敬母尊母的整体风气之下,臣民们以“窦太主”之称谓来称呼她,也是表现一种敬重

再者娘亲舅大,皇嗣们冠母姓也是对舅族的笼络

先秦时代母系氏族时期,世人多只知母而不知父,大家相安无事,而父系时代来临后,尤其在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封建制度建立起来后,父族之间内部相争之事数不胜数。这种事尤其在皇家更甚,打个比方来说,与皇子相争的大多都是他们的亲叔亲伯之类,而皇子们的舅舅们,大多情况下却对自己的外甥鼎力支持。虽不能说绝对,但整体来说,父系一脉多有利益纷争,而母系一脉大多有血缘亲情

先秦时代,王室为了稳固自身的统治,通常都与外姓联姻,毕竟一旦王室有变,这些外姓都会为了自身利益强力支持,汉朝基本也继承了这样的传统。汉朝的皇嗣们通常冠母姓,也是对舅家的拉拢,以表示亲近。大多数情况下,皇子在就藩或者登基前都会冠母姓,之后才去掉,而皇帝登基后通常会给舅舅封侯赐爵。皇子一般如此,不过公主例外,即便公主有了封地仍旧被冠母姓,毕竟公主与皇子们不一样,对公主们来说母族其实更可靠些

最后,刘嫖能被尊为窦太主也属于个例,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一般来说皇帝的姐妹称为“长公主”,其姑母称为“大长公主”,而“太主”虽说也是皇帝姑母的尊号,但在历史上能被敬为“太主”的人却极其罕见,馆陶公主就是第一人。馆陶公主是文帝与窦皇后唯一的女儿,汉景帝的亲姐姐,后又因为将女儿嫁给汉武帝为皇后,亲儿子迎娶了汉武帝的亲姐姐,到了武帝一朝显赫无匹富贵无极。在古代,“太”者,大也,能在称号前头加“太”字的也都不是寻常显贵,馆陶公主被称为大长公主还不够,还被称为“太主”。

女儿是娘的小棉袄,窦太后膝下就馆陶公主这么一个女儿,大儿子刘启是皇帝日理万机,母子关系也没那么亲厚,小儿子刘武是藩王常年不在身边,所以窦太后对馆陶公主也是格外疼爱,甚至将自己的私属财产最后全都留给了这个女儿。当年金屋藏娇,非嫡非长的刘彻能够成为皇帝,馆陶公主出了大力,而且武帝登基之初朝政上仍旧由窦氏一族主导,馆陶公主的地位自然可想而知。馆陶公主被尊为“窦太主”,冠以“窦姓”那是汉朝尊母重母的传统,而这“太主”之尊荣,却是她作为皇帝姑母兼丈母娘的荣耀体现,不是谁都能称太主的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