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孙太后把持朝政了?而且英宗在土木之战中被俘,明朝损失惨重,是因为英宗听信王振之言不走寻常路,自然是出其不意必自毙。单单就英宗亲征这件事来说,虽然不靠谱但也不能就说朱祁镇乱来,孙太后并没有理由阻止。
以前受到不靠谱的电视剧影响,觉得皇太后能够说一不二,尤其对于涉世未深的小皇帝更是能够牢牢捏手里,所以,也确实曾经好奇过,毕竟孙太后能够在土木之变中临危不乱,断然另立新君,这样一个女人为什么能放任英宗胡来。然而后来仔细想着,就能发现孙太后虽然有听政辅政的权利能力,但还没到她的婆婆张氏那样的程度,阻止英宗,她没这个能力也没完全合理的理由。
工于心计,以庶夺嫡孙氏原本只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侧室,朱瞻基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当时的太孙正妃乃是胡氏,孙氏则只是个太孙嫔。朱瞻基登基之后胡氏为皇后,孙氏虽然受宠却也依旧是个贵妃,仍旧低一等。
明朝后宫队伍后妃们的性情记载甚少,大多都来自于风闻传说,所以并不是太可信。然而有些角度也能看得出孙氏的为人,那就是朱瞻基的母亲张氏的态度。按照各种风闻之中的说法,还有宣宗执意废后的行为来看,足能看得出孙氏就算不是个心机女,也不是白璧无瑕。
当年的胡氏乃是明成祖朱棣给朱瞻基选定的正室,而孙氏则是朱瞻基的外祖母,也就是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给亲自挑中的。朱瞻基对母亲非常孝顺,母子关系和谐,而孙氏又是自己亲娘给儿子选的,但张氏对孙氏却并不喜欢。
之后胡氏被朱瞻基废黜,孙氏成为继后,然而张氏依旧很疼爱胡氏,经常召其入宫居住,宫廷宴会上也让胡氏坐在孙氏的席位之上。张氏为何更喜欢胡氏,而非孙氏,很显然孙氏的为人方面可能有些让张氏觉得不好的地方,最大的可能就是她城府太深。
后宫不得干政,孙氏也不例外明朝太祖时期开始,就严禁后宫干政,话虽如此,尴尬的是明朝太祖、建文帝、成祖、仁宗时期都没有皇太后,直到宣宗登基之后尊奉其母亲张氏为皇太后,明朝这才有了太后,因为紫禁城本来没准备给皇太后的专门寝宫,张氏成皇太后以后,宣宗才正式定仁寿宫为太后寝宫。可以说,明朝本身就缺乏后宫外戚干政的因素。
明朝后妃几乎都出身寻常,而一旦成为外戚,则只能富无法贵,就更别说在朝廷上兴风作浪了。仁宗驾崩后,宣宗侍母至孝,所以大事小情经常禀报张太后裁定,然而这并不代表张太后就是名正言顺临朝听政。宣宗驾崩以后,张太后平定朝中流言鼎定太子朱祁镇登基,虽然当时朝臣都请张氏垂帘,但被其拒绝了,只不过朱祁镇年龄太小,张太后这才代为临朝。
英宗朱祁镇登基之初,年纪太小无法执掌朝政,当时前朝的事情主要都由“三杨”为轴的内阁处理,张太皇太后掌握着大致的方向,而这个时候的孙氏虽然贵为皇太后,却没啥影响力,在朝中也没有自己的力量。
太皇太后张氏离世之后,没过几年英宗也基本长大成人了,直接就亲政临朝了,当年张氏能在宣宗朝听政完全是因为宣宗的态度,在英宗登基前期听政是因为皇帝年龄太小,而孙氏完全没这两方面的因素,根本无法对朝政有太大影响。所以说,后来英宗想要亲征瓦剌,即便孙太后再怎么反对,也没有足够的权利强行拦阻。
路线其实是好的,英宗自己跑偏了瓦剌太师率大军南下,这时候涉世未深临朝未久的朱瞻基开始跃跃欲试,眼高手低的小皇帝还在做着能够像其父祖们那样扬名立万的美梦,所以坚持想要远征漠北。皇帝亲自远征风险太大,而且朱祁镇又不像成祖、宣宗那样本来就久经战阵,这要是真上了肯定要出事。但英宗执意如此,而当时太皇太后张氏已去,三杨或是或贬,内阁根本就阻止不了皇帝,既然阻止不了那就只能安排好一切以策万全了。
在英宗出征前,孙太后与内阁把各种路线什么的全都给研究定好了,实际上也就让小皇帝去跑一圈也就算了。然而英宗出了门,所有的事就另说了,在王振等人的蛊惑之下,明朝大军完全偏离了本来规划的路线,最终被瓦剌大军打得七零八落一朝丧尽。对孙太后来说,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始终还是拗不过,总不能把他给废了吧,所以对孙太后来说她只有帮其兜底而无法真的阻止朱祁镇,土木之变在意料之中却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