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热播的《大明风华》中,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位以后,将大量建文帝时代的臣子遗孤都流放到了关外的“奴儿干都司”做苦役。刚看到这段的时候,就觉得很熟悉,后来发现剧中这段跟清朝所谓的“流放宁古塔”简直惊人的雷同。
然而,这段实际上完完全全就是乱编的,且不论朱棣到底有没有流放“三万靖难遗孤”,就是这流放的地点,明朝通常“流刑”的地点都是在岭南海南与西南地区,而并不是什么奴儿干都司。不过,奴儿干都司的辖域倒是与清代宁古塔重叠,而且更加广阔。
明朝时尤其是朱棣登基后,设立南北两京、十三承宣布政使司,又在西北设立七卫,而在东北设立的,则就是著名的“奴儿干都司”。简单来说,明朝时所谓的奴儿干都司就是当时在东北所设立的一个集军与行政的管理机构。
其实早在明太祖击溃元朝以后,曾经臣服于元朝的辽东诸部纷纷投诚明朝,明成祖永乐七年正式在关外设立“奴儿干都司”,在整个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与辽东半岛,设立大量卫所,而当时的奴儿干都司的治所奴儿干城,就位于黑龙江河口处。奴儿干都司是当时东北地方最高等级的军事与行政上的最高级别建制,直接受明王朝朝廷约束管辖。
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虽说没有元代的辽阳行省那么巨大,但也小不到哪里去,山海关之外,额尔古纳河以东,几乎整个黑龙江流域直到海边,包括库页岛在内全部属于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明朝时常派遣钦差前往奴儿干都司巡视,封赏恩赐当地的流官与诸部族长,而当地各部也有众多贡品进奉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称奴儿干地区为“锁钥之地”,明朝在奴儿干地区兴建造船厂,通过松花江水系由辽东向该地运送粮食,并且设立众多的水陆驿站。不过只一点,明朝在东北所设立的奴儿干都司更类似于历朝历代在边域施行的羁縻制度,管理相当松散,当地的大多数官吏也都是土著部族世袭担任,这也是后来明朝在东北一败涂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奴儿干地区历代都是北方部族的群居之地,当地的汉人数量相对来说非常少,为了巩固在奴儿干的管理,明朝从洪武年间开始就不断向当地迁移人口。不过奴儿干地区常年苦寒,即便是条件稍微好一些的辽东一带都很少有内地的汉民愿意前往,所以直到后来明朝移民实边的策略也没能成功。所以实际上,在明朝奴儿干都司地区是个鞭长莫及的地方,而明朝也不会把人往这儿流放,因为难以管理。
随着宣宗登基,明朝经过连年征战加上郑和下西洋等等,元气损耗不小,所以开始进行全方位的收缩。宣宗时期,明朝裁撤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而奴儿干都司也开始萎缩,内迁到了辽东一带,整个松花江与黑龙江流域的明朝力量已经开始名存实亡。明朝的奴儿干都司一直持续到明中晚期,可随着女真的不断崛起与明朝本身的衰落,奴儿干都司最终也只能走向彻底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