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不容二虎,大北方战争之后,俄国取代了原本瑞典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霸主地位,而本身家底就比较薄弱的瑞典,经过战争之后元气大伤,自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位置。
瑞典称雄东北欧的时代如今的瑞典地处苦寒之地,人口也并不多,虽然科技发达也非常富裕,但这也是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以瑞典的先天条件,很难想象这个国家曾一度成为欧洲列强之一,也成为了近代很长时间之内,沙俄无力向西北欧洲进行开拓的阻碍。
原本在17世纪之前,瑞典只是北欧的一个极度贫困、环境恶劣而且人口也很少的国家,基本就没什么存在感,当时的瑞典除了从事贸易,还有就是依靠维京人抢掠些财富度日,然而这与古代中原的匈奴、突厥等差不多,维京人再怎么抢,也无法真正改变瑞典穷困的现实。
直到古斯塔夫二世登基之后,为了谋取瑞典的将来,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古斯塔夫颁布诏谕,保护农民的自治权,避免贵族的盘剥,保证王国的新生力量,大力开发瑞典的金属资源并且发展冶炼工业,推动瑞典本土的军事与工业实力的进步,另外,古斯塔夫二世还改革了兵役制度,用征兵制取代了当时风行欧洲的雇佣兵制。
而后在三十年战争执掌,瑞典与丹麦等国取得了胜利,击败了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瑞典得到了原本神圣罗马帝国手中的德意志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成为了德意志名义上的诸侯,可以插手其内部事务,瑞典因此一跃成为北方强国。
除此之外,瑞典也开始学着欧洲当时的其他国家那样,在海外开拓自己的殖民地,瑞典的主要目标集中在了非洲与美洲,占据了北美特拉华河下游、非洲的加纳、加勒比海上的瓜德罗普等诸多小岛屿。
沙俄的崛起,与瑞典产生冲突原本深居东欧内陆的俄国,实力微弱,然而在15世纪之后异军突起,不断对外拓张,由于匮乏比较良好的出海口,俄人向向四面八方对外开拓,由于东方的亚洲大陆实在太辽阔,南方是当时依旧强悍的奥斯曼等国,北部是不可逾越的北冰洋,所以当时沙俄开拓的重点就放在了西北部的波罗的海一带。
与瑞典的古斯塔夫二世一样,沙俄也有一位改变了俄国命运的君主,就是著名的彼得一世。
彼得大帝从西欧考察回去之后,将沙俄转变成为了一个体量与实力都数倍于从前的帝国,而在实力急剧增强的同时,沙俄将矛头对准了当时掌握波罗的海的瑞典帝国,为了获取出海口,彼得一世与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塔三世、丹麦国王腓特烈四世结成了北方同盟。
北方战争之后,沙俄一度被瑞典击败,不过当时的瑞典又在波兰等地陷入泥潭之中,沙俄趁机派兵进攻瑞典本土并且取胜,1703年,沙俄在涅瓦河河口兴建圣彼得堡并迁都至此。
大北方战争,瑞衰俄兴其实广义上的大北方战争,从1700年的北方战争爆发就已经开始,分成了好几个阶段,历经数十年岁月,最终在1721年才正式结束。
由于当时的瑞典陷入了被群攻的地步,所以在后期根本无法应对沙俄的进攻。1719和1720年,汉诺威大不列颠与勃兰登堡普鲁士,先后与瑞典媾和,两者得到了瑞典位于波罗的海南部的所有领地,而在瑞典国王查理十二死后,瑞典内部的荷尔斯坦因公爵与黑森公爵为了争夺王位,发生了内部战争,瑞典的实力进一步被削弱。
1721年,瑞典与沙俄签署《纳斯塔德条约》之后,原本属于瑞典的爱沙尼亚、利沃尼亚、卡累利阿等大片土地都被割让给了沙俄,加上先前让给其他反瑞同盟各方的土地,瑞典几乎失去了本土与芬兰之外的大多数领地,即便是残存的领地,也都支离破碎散落各地。
瑞典对此耿耿于怀,在没多久之后就又与俄开战,准备夺回失去的土地,也就是后来的俄瑞战争,结果最终依旧是俄国胜出,瑞典败北,而到了这个时候,瑞典已经失去了在17世纪开拓所得的几乎所有土地,势力退回本土,失去了区域强者的地位,也因为元气损耗过甚,失去了之后重新回到巅峰的可能,其在波罗的海的地位被沙俄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