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清宫剧里,经常有这么句话:“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人?

从字面意思来看,披甲人就是身披铠甲之人,那什么人会身披铠甲?自然就是士兵,清朝的披甲人,其实就是士兵,但却又不同于普通的士兵。

清代的披甲人,多指的是受降后披甲上阵的统领部族征战的人,他们在八旗之中的地位,要高于奴隶,而低于满洲旗丁

宁古塔披甲人,何为宁古塔?

满洲入关之后,在其龙兴之地东北施行府兵军镇制,设有宁古塔将军辖地,关于宁古塔之名的来源众说纷纭,其中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的是,最初占据此地的是满洲的六个兄弟,而在满语之中,“宁古”是“六”的意思,“塔”就是“个”的意思,所以宁古塔由此而来。

满洲入关之后,宁古塔的辖制范围非常辽阔,几乎整个松花江与黑龙江流域,南到长白山,东沿大海,包括库页岛在内,全部都属于宁古塔将军的辖制范围。

由于宁古塔所处之地气候相对恶劣,大多数地区常年冰雪飘飞,加上当时的技术条件达不到,所以也基本不出产粮食,清代的诗人吴兆骞被流放到宁古塔之后,写下这样的句子来描述宁古塔: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

换句话来说,清朝时期的宁古塔地区人烟罕至,不仅极其寒冷,而且虎豹豺狼横行,久而久之,这里成为了清朝最理想的流放之地。

而对于那些被判流放此地的人来说,宁古塔简直就是挥之不去的噩梦,“若是到了宁古塔,便是有十个黄泉也都不怕了。”

话虽如此,清朝时期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名人还是很多的,比兔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文学批判家金圣叹、当年投向的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等等。

什么又是披甲人

众所周知,清朝施行的是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而在八旗之中,所有人也是分不同等级的,主要分成旗丁、阿哈与披甲人。

旗丁,指的是女真人,即后来的满洲人,他们的身份是最高贵的;阿哈,其实就是奴隶,这些人都是战俘或者被贬为奴隶的罪人,大多数都是汉人,还有来自半岛的李朝人;而披甲人,则介于这两者之间,说高贵算不上,说卑贱却又不像阿哈那般。

披甲人,大多都是旗人,但未必就都是满洲人,他们之中除了失去旗丁身份的满洲人之外,还有比较早归附于满洲的汉人等少数出身其他族裔的旗人。

披甲人,自然就是披着战甲的人,也就是军人士卒,不过清朝的披甲人,又与真正的军人不同,有所区别,因为他们的先祖大多都是受降者,所以他们的地位也要低于当时的清朝普通士卒,只是比奴隶高贵些。

披甲人在受到征召之时,能够随时披上战甲冲锋陷阵,而在平时,披甲人主要从事渔猎与农业活动,披甲人在东北,有点类似古代的屯田边地的感觉。

予披甲人为奴之人,地位逐渐改变

披甲人作为当年的受降者后裔,为清朝负责镇守东北地区,是清朝在龙兴之地的重要依靠,而为了安抚披甲人的人心,清朝会经常将一些罪人等流配到当地,给披甲人为奴仆使唤。

原本披甲人的地位就不怎么样,而这些要做披甲人之奴的人,最初的境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清朝,被判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之后,基本命运就注定了。更要命的是,在清朝,很多被流配宁古塔的人,走到半道儿上就已殒命,不过对他们来说,这倒是一种解脱。

清朝以“保护龙兴之地”为名,在入关后直接把东北给封禁了,结果这也导致东北在清朝长期处于一种荒凉状态,经济发展水平极度低下,而这也是后来沙俄得以顺利入侵的重要原因,因为东北实在太虚弱,根本就挡不住沙俄。

最初,被流配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的人,生活状况都相当艰难,然而其中也有不少被流配之人,他们本身就有比较高的文化素养或者专业技能,到了落后的宁古塔之地,成为了真正的“有用之人”。

披甲人之奴,他们并非是那种整日伺候在主子身边的奴仆,更类似于清朝的包衣那种状态,他们也能有自己的营生,有区别于主家的私人住所,所有也有不少被发配宁古塔,做披甲人之奴的人,最后竟然在东北挣下了自己的家业。

乾隆时期,宁古塔将军被吉林将军所取代,当时的东北设有吉林、盛京与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地,不过按照惯例,被流配吉林等地,依旧被称作流配宁古塔。

清朝中后期,东北地区的流人越来越多,而当地甚至还出现了将军府重用流人,让流人作为自己的幕僚的现象,由于这些流人都来自中原,大多都有文化与技术,所以越发得到当地披甲人的善待,而这些流人也将中原的农耕与手工业技术、文学等传播到了当地。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便是有些流人出逃,作为主家的披甲人也不会向当地的府衙举报,甚至出逃失败又回来的流人,若是被发现了,披甲人还会为他们作证求情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