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之中有这么一段:就是狄仁杰前往幽州之时,被当地的刺史无端逮捕审问,刺史问其“到底是何方刁民”之时,狄仁杰缓缓说道“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句话吓得刺史一激灵,差点从位子上掉下来。

从这段也能够看得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个不小的官职,能够让一州之长吓得一身汗。而在古代,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确不是个普通的官职,一般指的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唐朝时期,拥有这个职缺的人,通常都身负宰相的职能。

说起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不得不先说起古代的宰相制度

事实上,宰相在古代通常并非是一职务名称,而是一种制度,历朝历代的宰相名称都不同,比如秦汉时期叫丞相。

汉朝初期分置左右丞相,以右丞相为正,左丞相为副。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皇权,武帝刘彻建立起内朝,削弱分薄丞相的权力,起用众多的文学之士,给予侍中、给事中等职务,让他们出入禁廷,参与朝政要务,当时实际上的决策中心从丞相府逐渐转移到了内廷之中

此外,武帝以宦者为中书谒者,掌尚书一职,而尚书原本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收发文书之类,也算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从武帝时期开始,尚书的地位不断上升,重要性越来越高,宰相的职能逐渐向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转移。

汉成帝时期,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武帝时期由太尉改制的大司马,还有原本的丞相并称为“三公”,共同担负宰相之能,三公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如此,宰相从一人变成了多人。东汉时代,太尉、司徒、司空等都只是挂名宰相,真正的朝权都掌握在尚书台

之后的朝代,也基本沿袭这样的制度,尤其是隋唐时代,著名的三省六部制形成,真正形成了“群相制”,当时的宰相可不止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与门下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由于唐太宗曾经担任过尚书令,所以在太宗之后,除了郭子仪做了六天之外,不再有其他人担任这一职缺,而是由尚书左仆射与尚书右仆射共同执掌尚书省,而中书省与门下省的长官,通常也并不止一个,所以唐代的宰相,通常也未必只有四个人共存。

一堆宰相在一起办事,自然可能产生互相推诿扯皮的事情,太宗觉得这样也不好,所以命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而他们办公的地点就被称作政事堂。刚开始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后来又挪到中书省,中唐时期,由于尚书省的长官通常虚设,所以在政事堂列席议事的就剩下了中书令与门下侍中,也因此,政事堂被称作“中书门下”。

不过,最初皇帝采用群相制,是为了分化相权,强化皇权,但是皇帝后来又怕这几个宰相人太少,在政事堂里搞小动作结D营私,所以又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不停往政事堂里头塞人,毕竟人越多,权责越分散,想要勾结串联就越难。

由于被皇帝塞进政事的人,通常本职品阶都比较低,所以都会加衔,也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算是一种兼职。虽然是兼职,但这些人却也都是实质上的宰相,享有与中书令、门下侍中相同的待遇与权利

唐朝时期,“同三品”与“同平章事”都属于临时差遣兴致,其本身并没有品秩,担任这两个职缺的人,本身必然要另外有官衔,而凡是正五品以上的职事官经过皇帝的授权之后,都可以担任,所以皇帝能够从身边的信任之人里选拔。

武则天时代,这位古代唯一正统的女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文化品位,将中书省改名“凤阁”,而门下省改名“鸾台”,如此一来,本来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改称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样的称呼了。

同时期,唐朝的刺史作为一州之长,到底又有多大的含金量呢?其实也分情况,因为当时按照其任职地的等级,州刺史的等级也不同,上州刺史为从三品,中州刺史为正四品上,下州刺史为正四品下,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正三品,就算是品阶上也比刺史要高。

再者,刺史只是一个地方上的长官,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乃是实质上的宰相之一,两者差距非常巨大,根本就是不能够相比的。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