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句话,叫做“欠钱的是大爷”,其实这句话在古今中外大多数情况下都好使,晚清时列强侵染,赔款不断,而内慈禧太后整天折腾,府库早就见底还有许多的债,所以常向洋人借钱,而当时有两个人,专挑利息高的洋行借钱,就是李鸿章与左宗棠。
李鸿章与左宗棠都爱找外国银行借钱,而两人的借钱风格都有出奇的一致,那就是谁家利息高就找谁借,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选择方式,在当时其实有莫大的好处。
左宗棠收复新疆缺钱借钱晚清时期,海防塞防之争甚嚣尘上,不过最终,朝廷还是同意了左宗棠的意见,让其领兵出兵西北,但当时摆在左宗棠面前的困难实在不胜枚举,除了军粮没有着落、路途艰险而且遥远之外,最大的困难就是缺钱还有需要与英俄两个殖民强者斗争。
按照当时比较粗略的计算,西征大军一年军饷所需大约就是八百万辆,别说当时清廷早就捉襟见肘,就是在以前,这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七拼八凑之后,左宗棠也仅仅拿到两百多万两的朝廷拨款,也就是说,还差了七成上下,无奈之下,左宗棠只能找洋人借钱。
清朝同治13年,在征得两宫太后的允准之后,左宗棠命胡雪岩找英国借款,从英国丽如洋行与怡和洋行共借款300万两,在光绪元年正式提款,年利一分五毫,三年内分六批次还清,此外,左宗棠又从上海、湖广、陕西等地借了120多万两的商款。凭借这些借来的军饷费用,左宗棠的大军最终得以顺利出发。
然而在光绪二年,清军在甘肃誓师,可开战在即,各省欠下的陕甘军费已超过2000万两,仅仅靠各省的关协饷,根本就无法继续支撑西征大军。左宗棠本来援引沈葆桢当年防务借款的旧例,请旨向洋行借款1000万两,却遭到时任两江总督沈葆桢的反对。因为按照当年旧例,若是左宗棠借款1000万两,需要支付600万两的利息。
最终,清廷令户部拨款200万两,各省协饷300万两,准许左宗棠自行借款500万两。不过由于经费一直不足,左宗棠又在光绪三年、光绪四年、光绪七年三次为西征大军借款,前前后后共向洋行借款1375万两,向各地借商款846万两。
光绪元年借款300万两,年息10.5%,光绪三年借款500万两,月息1.25%,光绪四年借款750万两,月息1.25%,光绪七年借款400万两,年息9.75%,四笔洋行借款,除了第一笔向英国怡和洋行与丽如洋行借,余下都是找英国汇丰借款,经办人都是胡雪岩。
当时,能够提供借款的洋行之中,利息比左宗棠所借款的这些低的并非没有,但为何左宗棠选的全都是利息很高的洋行呢?
第一,借款到账的速度最快事实上,也并非是左宗棠真的原意找这些利息高的洋行借款,其实还是出于无奈,当时的清朝风雨飘摇府库亏空,大多数的洋行害怕清朝还不起这么一大笔钱,所以愿意借款的洋行其实并没有那么多,而且左宗棠借款数额很大,普通洋行一时之间拿不出来。
而英国的洋行,当时的资金实力雄厚,而且它们的利息虽然很高,但同时也有个非常要紧的好处,那就是到账非常快,这是很重要的,左宗棠筹款是为了西征,是火上眉梢的事情,银子到账自然是越快越好,是等不得的事情。
第二,利益相关,把对方绑在一起当时西北地区面对的强敌就是两方,一个是沙俄,另一个是英国,沙俄咄咄进犯之下,英国也好不到哪里去,而当左宗棠出兵西北与俄斗争的时候,英国却站到了清朝这边,提供了大量的相关援助,帮着清朝对付沙俄。
本来,英俄之间在中亚地区就已经有了利益争夺的冲突,再来,清朝当时借了英国各家洋行大笔的银两,这些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英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清朝能够偿还这笔钱,自然也要不遗余力帮助清朝,如果清朝败下阵,英国受到的损失也不小。
第三,反正这些钱又不需要左宗棠来还左宗棠做事雷厉风行,而他作为西征的将领,主要任务就是尽快筹措银两,至于后续的相关问题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当时向洋行的借款,最终的偿还任务都分摊到了诸省头上,这些都不是左宗棠需要操心的事情。
虽然左宗棠不顾虑这些,那么帮他借款的胡雪岩也不考虑么?他当然考虑,胡雪岩终究是商人出身,利益这方面算得相当精细,找洋人借款,中间的回扣多多少少也会进很多到胡雪岩的腰包之中,而且后面还钱也不用胡雪岩来还,所以利息高不高他也不会管。
结语:左宗棠向洋行借款找利息高的借,的确最后让清朝多付出了很多的利息钱,但是当时军机紧急,收复西北才是当务之急,而左宗棠的做法,虽然说的确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更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通过高息借款,左宗棠以最快的速度筹措到了足够的费用,得以顺利西征,而且利用借款,将英国与清朝的利息绑在了一起,得以借力打力,将原本在西北的一个劲敌变成了自己的帮手,去帮着自己对付剩下的一个强敌,最终成功收复天山南北。所以,左宗棠借款不看利息,并不能以单纯的商业利益眼光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