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开头有这么一段:袁绍与曹操等组织十八路诸侯联军讨伐董卓,而袁绍因为“四世三公”而被十八路诸侯推举为联军的盟主。这里的“四世三公”,形容的是袁绍的家世显赫。
说简单点,就是说袁绍的家族上溯四代,直到其高祖父那一辈,每一辈之中都有位列三公的大员,东汉动起的袁氏一族乃是一个十分显赫的大族,其地位甚至也并不逊色于东汉中前期的邓、耿、窦、马、梁五大家族。
在《三国志·袁绍传》:袁绍曾公然顶撞董卓道:天下健者,岂唯董公!然后拂袖而去。董卓尚未发作,其帐下幕僚就劝说董卓: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及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袁氏一族已兴盛了四代,袁氏的门生族人遍及天下,要是袁氏收聚英豪,那么崤山以东的地方就未必是董卓的了。《三国志》形容袁绍的家族:高祖父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袁氏一族的发迹,不得不提袁安,而袁安的祖父袁良,是汝南袁氏家族之中见著于史书的第一人,西汉末年时期,袁良做过太子舍人,东汉初年担任成武县令。
袁良的子孙袁安从小学业有成,而且是个非常有原则也非常威严的人,汉明帝时期,发生了楚王谋反案,牵扯甚广,而事发地楚郡的太守,就是袁安,他也是被临时受遣。而到达之后,袁安雷厉风行,火速理清案情,并且冒着巨大的危险,释放了大量的无辜,并没有为保自己牵扯无辜,没让汉武帝时期巫蛊之祸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而后,袁安成为河南尹,也就是京都之地的最高执掌人,紧接着成为三公九卿中的九卿之一,也就是太仆。汉章帝时代,袁安从太仆升格为司空,成为三公之一,也就是实质上的宰相,他也就成为汝南袁氏家门的第一位位列三公之人。
在袁安之后,汝南袁氏家门,连续多代都有人做到“三公”之位,甚至地位更高,比如袁安的儿子袁敞做过司空,而袁敞的儿子袁汤做过司徒与太尉,袁安的曾孙袁逢做过司空,曾孙袁隗做过太尉,另外,还有十几人做到九卿、太守与郡国国相的级别。
东汉时期,能够达到“四世三公”这样级别的,除了弘农杨氏,另外一家就是汝南袁氏。
那为何袁氏家门能出这么多的大吏呢?
第一,长袖善舞左右逢源汝南袁氏的先人袁安,当年能够位列三公,的确是因为其一股正气,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与朝臣的支持,然而袁安的后人们却大多并非如此,袁逢等人,虽然位居三公之位,却并没有什么功绩,他们依靠的是把握机会进行投机,比如拥立汉桓帝与汉灵帝。
再者,东汉时期外戚与官宦干政非常出名,而袁氏一族的宗族之内,在宫廷内侍里,也有族人,这些人与袁氏的外臣同气连枝,平时能打压异己,非常时期又能自保。
第二,世代恩荫代代相传汉朝施行察举制,朝臣的推荐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也因为这样,为官者往往家里都是世代在朝之人,官家子弟通过父辈祖辈的庇佑,可以非常顺利进入仕途,袁氏一族也是如此。
袁氏一族出身不低,而且族人们都受过很好的教育,熟知官场之中的各种规矩,还有非常广泛的人脉资源,想要入仕,或者扶摇直上并非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三公”到底是什么等级其实历代的“三公”都不尽相同,比如周朝的三公指的是太师、太傅与太保,秦朝与西汉初期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汉武帝时代,随着皇权的强化,武帝置大司马取代太尉,而霍光成为大将军之后,三公之中的丞相地位急剧下降,西汉末期到东汉初期,以大司马、大司徒与大司空为三公,光武帝时代又再置太尉之职,去掉大司马一职,与司徒、司空并列三公。
袁氏一族所担任的司空、司徒与太尉,在两汉时期可谓地位显赫之极,大多数时候,三公其实都是实质上的宰相,只不过分管的领域与权限有所不同,但都属于相当之高的阶品,袁绍的家门“四世三公”之显,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