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性格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只顺从敬服于强者。张自忠是当年的抗日名将,虽然在战场上,被他所击杀的日寇不计其数,但是在日本人心中,对于张自忠仍旧非常敬畏。
张自忠不幸殉国之后,日军感佩其忠勇,列队脱帽敬礼,为其进行装殓奉葬,而在当年襄东大捷之后,张自忠就被日军称作“活关公”。日本人非常钟爱三国故事,对于忠义的关羽也敬佩有加,将其奉为军神,日本人将张自忠称作活关公,可见其地位。
在北京,只有三条用人名命名的道路,分别是张自忠路、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这三位都是当年的抗日英雄。时至今日,北京地铁五号线张自忠路站内,依旧还立着张自忠的雕像。张自忠是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也是当年抗战中牺牲的最高等级将领。
张自忠乃是山东人,生于晚清时期的一个官宦家庭,家境不错,从小开始,学习成绩就不错的张自忠在闲暇时,喜欢《三国演义》《说岳精忠传》之类的书籍,而他所就读的学堂,也让忠孝仁义等传统美德在其心中深深扎根。
宣统三年,当时的清朝已岌岌可危即将谢幕,而张自忠考入了北洋法政学堂,并且在同年年底,秘密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清亡之后,张自忠投笔从戎,在其同乡好友车震的引荐之下,张自忠进入了冯玉祥的西北军,从此开始了其传奇的一生。
张自忠在多次对日作战之中,其取得了骄人的战斗成果,1938年,第一次临沂保卫战爆发,当时张自忠率部一昼夜行军,向日寇的精锐第五师团坂本支队的右侧翼发起了猛烈进攻,日军因此被迫放弃了正面攻击,转而向庞炳勋部与第五十九团作战,到3月16日,由于伤亡过多,战区建议撤退,但张自忠坚守作战,拼杀到17日凌晨,攻克日军全部阵地。
虽然暂时打退了日军,但是张自忠部第五十九军也伤亡过重,所以除了留下一个旅协助庞炳勋守住临沂之外,主力撤到费县修整,准备向泗水进军。然而随着日军卷土重来,庞炳勋部寡不敌众无奈后退,临沂再次危急。如此,到3月29日,第五十九军奉命又强行军回到临沂,次日发动了反攻,迫使日本向北撤退。
由于临沂久攻不下,而台儿庄战役又不断吃紧,所以日军最终撤走了在临沂的大部分兵力,转向台儿庄方向,到这个时候,第五十九军的伤亡也已上万,最终到了4月21日,因台儿庄战役局面愈发胶着,张自忠与庞炳勋部撤离,临沂被日军所占。
在1939年五月,随枣会战开始后,张自忠率部取得了鄂北大捷,收复了枣阳与桐柏,十二月之时又率部歼了4500多日寇,取得襄东大捷,也是自此之后,张自忠令日军心中生畏生敬,被冠上了“活关公”与“现代关公”的称号。
然而在1940年5月15日,枣宜会战开始后,张自忠仅率2000多人截击日本,原本计划对日军形成反包围,打歼灭战,没成想张自忠的援军没来,反而是日军的五千援军赶到,将张自忠部包围。部下多次劝说张自忠退走,均被其拒绝,最终在5月16日下午,一代抗日名将张自忠身中六弹之后牺牲殉国。
张自忠殉国之后,日军军曹堂野从其随身手提箱中,找到了“第一号伤员证章”,在其胸兜里找到一支派克钢笔,上面刻着“张自忠”三个字,日军大惊不禁后退。随即,前线日军向上级二三一联队队长横山武彦大佐报告,横山下令将其遗体用担架抬到日军第三十九部,让师团参谋长专田盛寿核验,最终确定正是张自忠。
在场的日军鸦雀无声一片肃穆,日军师团长村上啓作命令军医用医用酒精仔细清洗擦拭张自忠的遗体,随后日军列队脱帽向遗体经历,并命人在附近赶制了一口棺木,将张自忠庄重装殓安葬于陈家祠堂后的山坡,坟头立碑,上刻“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
在中国,关羽被称作武圣人,而在日本,关羽则被视作军神与战神,虽然有所区别,但是关公的地位在中日都非常高,近代日本武士道精神之中,就曾将关羽作为忠义的象征化身,进行传扬,当然,他们的目的实在与正途南辕北辙。而这,也足够证明关羽在日本人,尤其日本的军人心中的地位。
日本人将张自忠比作“活关公”,不仅仅是因为张自忠作战勇猛,更因为其与关羽一样,是一位忠义无双的武将,“文不好钱,武不惜命”,张自忠的确做到了后者。就算其在前线杀敌,是日本人的对头,但是日本人向来只服拳头只服强者,对张自忠如此赞誉也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