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典故怎么来的?这句话的上半句是什么?

鳏夫屋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

意思是,丧妻的男子屋顶没有炊烟,表示家中无人做饭料理家务;丧夫的妇人容易招惹是非,表示有人觊觎引发流言蜚语。

寡妇,也就是丧偶独居没有再婚的女子,在古代,由于女子大多都依靠男子生活,一旦成为寡妇失去了生活来源,那么这样的女子最容易招惹来一些是非

少年夫妻老来伴,无论是男人丧妻还是女人丧夫,都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人间悲剧,是非常值得同情的。古代的男子倒也罢了,因为可以续娶或者纳妾,能够接触到新的异性的机会一大把一大把,寂寞的几率并不大,但是女子不同,不少朝代的女子若是改嫁再嫁,就会被视作不贞,随之而来的就是蜚短流长

数千年岁月之中,由于朝代更迭而引起的乱世频仍,硝烟烽火不断,大量的男丁远赴沙场就再也没有回来,上至朝廷庙堂,下至民间黎庶,寡妇无处不在,不计其数的女子青丝凌乱苦熬岁月的同时,还要忍受无处不在的是非

为何寡妇门前是非多:

第一,寡妇容易引起外男觊觎

古代的女子大多依附于男子生存,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一旦失去了丈夫,基本也就失去了生活上的保障,既没了经济上的来源,也失去了保护,而这样的女子,往往最容易被外人轻贱。尤其是那些年轻美貌的寡妇,更容易引起外男的窥视。

对于很多轻佻的男子来说,去招惹寡妇没什么风险,毕竟其家中没有了能依靠的男人,除非这家中有儿子,或许还会让外人忌惮三分,只不过稚子年幼,也无法真正有效保护母亲。

第二,支柱崩塌家产没有保障

一般来说,家庭之中以丈夫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因为家庭依赖于其保护与经营,一旦男子离世剩下孤儿寡妇,那么这个家庭就失去了最有力的保护。在古代,寡妇是很难凭借一己之力保全亡夫所遗留的财产的,而丰厚的家产也很容易被外人惦记着,也容易引起是非。

徽州地区就有这样的现象,古代徽州的男子常年在外,家事由女子照顾,若是成寡,那么女子就会失去依靠,为了保住家业,徽州地区的寡妇往往会依靠宗族的力量,以保全自身与家产,若是家中没有男丁,那么家产会充入宗族,寡妇可以得到贴补。

第三,人之所欲稀松平常

所谓食色性也,无论从心理学还是生理学方面来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大多都和性脱不了干系,男女之事本来就是人的本能也是正常需求,寡妇也不是神,需要进行阴阳调和。古人也并非不知道这一点,因为中医的相关理论之中就有对此详细描述,但古代不少人却倡导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反对这种平常事。

不仅是反对寡妇在男女之事上有所逾越,甚至最终发展成了寡妇与外人偶然来往交谈,也被视作不检点,男女大防的时代,寡妇的悲催实在难以令今人想象。

事实上,历朝历代的寡妇,命运倒也并不完全相同,也不都是“寡妇门前是非多”。

寡妇改嫁稀松平常的时代

汉朝时期尤其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三纲五常正式提出之前,汉朝还是相当开放的,经历先秦、秦末与楚汉争霸连绵数百年的战争,为了恢复人口增长,汉朝初期甚至鼓励寡妇再嫁,这一时期,并没有什么寡妇门前是非多的说法。

宋朝的确是“寡妇门前是非多”,但宋朝还有一句话,叫做“寡妇门前宰相多”。北宋的寡妇往往是婚恋场上的抢手人选,真宗朝,中书门下同平章事向敏中与枢密院副使张齐贤,为争一寡妇在朝堂上打了起来。事实上,程朱理学在宋朝晚期出现,且长期被主流所排斥,并非宋朝的主论,甚至朱熹本人对寡妇都保持同情态度,对非议寡妇再嫁的程颐多番斥责

寡妇真正是非多的时代

明朝建立以后,将原本在南宋一直被打压的程朱理学重新捡了起来并且加以强化,此后,明清两朝成为古代数千年岁月之中,真正“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两个朝代。明朝时代男女大防,虽然海瑞饿死五岁女儿的事情并非事实,但在明朝,这件事却是被当做正面典范的事件而广为传颂的,如此,明朝时期的寡妇命运可想而知。

明清两朝,是寡妇门前是非最多的时期,当时森严的礼教要求寡妇终身为夫守节,莫说再嫁之类,就是与外男有所沾染,即便是说说话之类,瓜田李下也会引起风波,在宗族之势强大的地方,对于这些“不守fu道”的女子,动私刑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