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为什么说来自湖北麻城孝感的最多?

湖广填四川,麻城过一半。

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北麻城孝感乡。

这里所说的孝感指的不是孝感市,而是古代麻城辖制的孝感乡。明清时期,湖广之地大量移民迁至四川地区,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麻城的孝感乡,久而久之,麻城孝感就成为了国内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

元末明初与清朝初期,由于当时的大规模战乱等缘故,四川地区人丁锐减土地荒芜,典籍记载当时的四川:“有可耕之田,无耕田之民”。为了填补川渝地区的人口空白,由官房组织了大规模有计划的移民,将湖广地区的人口大量移到四川地区。

康熙帝亲自颁诏: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荒者,准其入籍。

不过久而久之,出现了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四川地区的外来移民之中,有很多都在家谱之中标注自己的祖籍位于麻城孝感,最终让人形成了一种感觉,就是有很多的移民都是麻城孝感出身。然而实际上,麻城孝感不过区区之地,如何能有如此之多的移民。

清朝时期的《四川总志》第十卷记载:康熙二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奏疏,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士,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见存之民,祖籍湖广麻城者更多。

麻城孝感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明朝时期麻城县之下分成四个乡区,分别是仙居、太平、亭川与孝感。

清朝光绪时期的《麻城县志前编》记载:麻城县在明初分四乡,曰太平、仙居、亭川、孝感,统一百三十里,成华间并为九十四里,并孝感入仙居为三乡。

说明白点,麻城孝感乡在明朝初期就已经出现,到成化年间被裁撤并入了仙居乡。然而,当年的孝感乡并不算大,人丁也没那么多,即便是单独置县都不可能,又遑论以一乡的人丁填补大半个四川

那么,为何川渝之地的外来移民之中,有那么多自称出自麻城孝感呢?

第一,假称祖籍,托郡望叙乡里,求保自重

元末明初时期,湖北随州明玉珍参加的红巾军攻克重庆,后称帝建元,国号大夏,而当时明玉珍之部几乎都是湖广人,其中黄州麻城县人最多。明朝初期,从麻城孝感迁居到四川的移民之中,不乏后来成为名人望族者,比如明朝新都状元杨升庵、武宗时期内阁首辅杨廷和、清初遂宁相国张鹏翮等等。

由于这个缘故,当时在川渝之地,“麻城孝感”成为了一块金字招牌,不仅人多势众,而且成为了一方的名门。明玉珍旧部大多麻城后裔,子孙繁衍人才辈出,百姓尊仰,官府重之,新移民假称自己是麻城孝感人,也有“攀亲戚”的意思

第二,麻城孝感本身就是个移民中转站

明清时期,共有五个移民转运集散地,除了麻城孝感,还有广东南雄珠玑巷、山西洪洞大槐树、江西瓦屑坝与苏州阎门,其中,山西洪洞大槐树与湖广麻城孝感乡分别是北方与南方最著名、规模最大的两个移民转运集散地。

北方很多人都声称先祖来自大槐树,但从不考虑一个村子怎么可能有如此众多的人口能够让子孙遍布各地,事实上,麻城孝感乡与大槐树都一样,只不过是当时的一个中转站。明清时外省移居四川的民众,大多都在孝感乡聚集登记造册,再集中前往四川

麻城孝感终究不算很大,为何成为湖广填川移民的重要中转枢纽?

一,处于人丁过剩的地方

麻城一带从宋元时期开始,就是著名的人丁兴旺之地,“常为乡之患害”,麻城与周边地区的自身条件非常便利,不仅自身人丁充足,更重要的是,这里在元末明初与明末清初,吸引了大量的江西与其他地方的人口。

元末之时,红巾军等攻克中原与江右,使得大量河南与江西人口进入麻城,一时之间麻城一带人口骤增,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土地供养不足,这就有必要将过多的人口迁出去,而麻城孝感一带刚好有事当时江西与两湖地区人口流动的重心所在。

二,明朝为稳固江山做出的决定

大多数四川的麻城籍移民,他们的先祖入蜀之时虽是楚籍,但也有大量非湖广之民,比如徽州、江西、河南等地,这些地方都是较早纳入明王朝版图的地方。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的同乡们与他们的亲属成为明廷的精英,而当时作为明朝立足湖广前沿阵地的麻城,自然成为了明朝最为看重的要冲之地。

明朝将大量率先归顺自己的民众,大量移居到明玉珍曾掌握的四川之地,除了开发当地的资源经济之外,也有权衡势力方面的考虑。从自己经营多年的黄麻地区庶出人口,可以更有效分化瓦解消化四川明氏旧部势力的残余,以防不测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当年在湖广填四川运动之中,定居在四川的麻城孝感人的确有,但真正的麻城原籍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区区一个孝感乡能够填充四川重庆大半人丁,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一件事。

之所以造成后来,大量的川渝之地外来移民称先祖来自麻城,主要原因无非三个:一是假称是麻城孝感人,希望凭借这块招牌靠拢当地的宗社力量,尽快站稳;二是压根不知道自己籍贯到底何处,因自称麻城者众多,所以也有了从众之心;三是的确有大量的移民经过麻城孝感移居到四川,但很显然他们混淆了祖籍与中转站的区别。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