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间发生在山东的“黄崖之案”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咸丰年间,江苏扬州仪征人张积中,为了躲避当时连绵起伏的硝烟战乱而前往山东黄崖山避世研学。张积中本身师承太谷学派,久而久之在黄崖山创办了“黄崖教”,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或者慕名或者与张积中一样想要避世,纷纷前往黄崖山,黄崖教日益壮大。

黄崖教并非是单纯的一个学派教派,其甚至组建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当时天下纷乱不休,为了自保,黄崖教不断强化自身的力量,甚至还成功击退过捻军。

所谓枪打出头鸟,树大会招风,黄崖教在地方上越来越强大,引起了清廷的注意,说实话,黄崖教之中鱼龙混杂,三教九流比比皆是,的确是一个容易引起纷乱的不稳定因素。同治年间,有人举报黄崖教聚集匪徒,意图谋逆,山东巡抚阎敬铭派人调查,却遭到了黄崖教的围攻

阎敬铭随后还是想与之谈判,可张积等并没回应,于是阎敬铭发兵进攻,没多久黄崖山山寨被攻破,张积中与200多名门徒自焚,黄崖教超过2500人被屠,此外还有附近居民超过200人被无辜牵连其中,这就是“黄崖之案”。

起初清廷围剿黄崖山,是因为接到举报称其谋反,但之后并没找到任何证据说黄崖教真的有谋逆的意思,而张积中先是不与清廷谈判,之后又带着门徒举火,个中因由扑朔迷离。

家世清白,可谓满门忠烈

虽然是出于避世躲到了黄崖山,但张积中并不是普通人,其堂弟乃是当时的山西巡抚张积馨,而哥哥张积功乃是临清知州,父子俩在抵御太平天国时殉职,而张积中本人的儿子张绍陵是长清的候补县令,张积中之所以到山东,也因为其表兄吴载勋是济南知府。

出身官宦世家,家族之中不少直系成员都是朝廷中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找不到张积中想要谋逆的理由。

普济世人,教养天下

张积中乃是太谷学派的北宗魁首,而这个学派是儒家学派的一个分支,同时掺杂了释道、佛家的相关理论在内,在嘉庆年间逐渐产生,讲究的是“教天下”与“养天下”,从来都是光明正大的讲学,所以长久以来也并不是官府的防范对象。

而到了黄崖山之后,张积中依旧开坛讲学,从来都避着谁,除此之外,张积中还在黄崖山设粥棚、医药局等处,当时但凡进入黄崖山避难或者经过黄崖山的逃难者,都能得到救济。从张积中的日常行为来看,完全符合“教养天下”的本旨,也找不到任何造反的痕迹。

黄崖教的武装问题

虽然张积中本身可能真的没有任何要反的意思,但是随着山寨的人越来越多,也确实引起了不少祸患。由于张积中本人对于前来投奔者从不限制,难免鱼龙混杂,当时的太平天国方才被压下去,而捻军仍在活跃。黄崖教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保护自身,开始购置装备训练人员,目的是为了自保,这在当时的民间很常见

晚清时期,民间的团练武装并不在被官府禁止的范围之内,当然,有个前提,那就是需要提前向官府报备,在这方面黄崖教并没有做到,所以它并不合法。

引起祸端的灾苗

《肥城县乡土志》记载:东张庄有武生叫做王宗淦,在当地训练乡勇,黄崖教的人想要拉其入伙却被拒绝,同治六年九月,黄崖教有人放火烧了王宗淦的家。

很显然,这件事超出了黄崖山自卫的范围。

而在此之前,同治四年,山东益都县破了一起反案,叛首招供称与黄崖教张积中结盟联络,准备一起举事。为了稳妥起见,当时的山东巡抚阎敬铭亲自过问,派诸多人员前去查探,结果山寨聚众直接进攻,这成为了之后阎敬铭派兵攻打的直接原因。

而对于屡屡发生的山寨门徒搞事情的现象,张积中却似乎并不知情,在王宗淦事件发生后,张积中称“又有匪徒籍我之名,四处焚掠”。这句话说明,张积中对这些事并不知道,而且这样的事情并非偶然发生,是已经很多次了。

另外,张积中在自己留下的书籍之中也提到:奈及门桀骜之士遂邀不逞之徒,劫我主盟,苟全性命,禁之不得,徒拥虚名,非能自主。

看到这里,也非常明白了,当时的张积中名义上是黄崖教的开创者与最高执掌者,但是并不能完全掌握黄崖教,对于手下之人为非作歹并没什么办法。

黄崖山案发生

虽然惹出了人命,但是阎敬铭依旧没有直接出手,而是派了张积中的儿子张绍陵前去劝服张积中出山,但是张积中却表示,宁肯以身殉学,也不愿出山,而张绍陵见父如此,干脆也留在了黄崖山之中。此时的黄崖山成为了真正的匪窝,似乎破罐破摔,收集越来越多的武器,门徒出去劫掠的也越来越多。

在阎敬铭的眼中,这座山寨已经开始反了,于是直接派兵围剿,而攻打过程中,阎敬铭三次下令停止,要求张积中投降,甚至答应“出降不死”,却都没有结果。在这里也非常奇怪,因为张积中主张“教养天下”,按理不该因自己而牵连无辜,可他却背道而驰,结果,黄崖山案发生

黄崖山案始终,处处都有相当疑云,而张积中本身并没有反意,他开创黄崖教主要也是为了讲学与避世,或许在他的眼中,自己一身清白。然而在官府看来,无论是白莲教还是太平天国,都是以信徒起事,张积中行事神秘又不愿出山见人,这种古怪行为就更加引人怀疑。

在任何朝代,谋逆都不是一件小事,哪怕有点苗头也不能放过,何况黄崖教门徒的确引起了不少的事端,还越闹越大,最终官府要查探也是情理之中,只不过没有收住。

当时正值晚清,天下兵乱未止匪乱不休,而与民间惶惶相对应的,是官府的提心吊胆与小心翼翼,在这种情势之下,黄崖山既然有了这样的苗头,就决不能轻纵。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