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代的重要事件,而迁都洛阳,与移风易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项,当时的北魏将都城从平城迁移到了洛阳,并且大规模学习汉文化,比如将传统的鲜卑姓氏改成汉姓,加速鲜卑与汉人的融合。

起源于西伯利亚与蒙古高原东部的鲜卑人,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族群,其中的拓跋部在西晋时期因帮助朝廷抵御刘渊、石勒有功而被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没多久就被前秦所灭,直到淝水之战以后拓跋部才重建王祚改号为“魏”,史称北魏。

之后的几代北魏君王都致力于一统北方,接连攻伐灭掉了大夏、北凉与北燕等国,在公元439年真正一统黄河流域,五胡乱华以来支离破碎的北方,最终被鲜卑拓跋氏整合。

不同于以往其他的外族,从北魏建立开始,历代的北魏皇帝都非常重视对于先进汉文化的学习,但建立北魏的鲜卑人终究属于游牧族群,且人数不多,建立北魏之后,相对落后的鲜卑游牧文明与黄河流域的汉文明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冲突。

由于鲜卑人属于统治的一方,而其他族群属于被统治的一方,所以这种矛盾也越来越重,到了北魏中期,北魏内部的危机已经非常深重,几乎连年都会发生起义之事,在这种情况下,北魏的皇帝决定深化改革,以此巩固北魏对于北方的统一

说起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得不提冯太后

北魏文明太后冯氏,是北魏最著名的太后,也是孝文帝改革的关键人物。

孝文帝拓跋宏乃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出身大族,但因为北魏所实行的“立子去母”之制,李夫人在生育拓跋宏之后就被赐死。拓跋宏没有出生前,献文帝拓跋弘的嫡母冯太后临朝称制。

而拓跋宏出生后,冯太后归政于子,自己专心在后宫里带孙子,而后不久拓跋宏被册立为皇太子,两年后拓跋弘禅位于子,称太上皇,拓跋宏登基,即孝文帝。

五年之后,献文帝拓跋弘被冯太后鸩杀,当时拓跋宏仅十岁,冯氏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二次临朝称制,拓跋宏在位前期,大多数的措施都是冯太后以孝文帝的名义颁布施行。

冯太后并非鲜卑人,而是鲜卑化的汉人,原本是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出身当年的北燕王室长乐冯氏,北燕灭亡后充入掖庭为奴婢,最终成为文成帝的贵人、皇后。出身汉人大族的冯太后,进入北魏内宫之后,对于孝文帝拓跋宏的成长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此外,冯太后足智多谋,生杀赏罚能行大事,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与才能,从二次称制开始,冯太后就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改革,以推动北魏的汉化。

也就是说,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正式改革之前,其嫡祖母冯太后就已经开始出手,比如禁绝一族之婚,同姓之娶,改革鲜卑的婚嫁旧俗,以拓跋宏的名义颁布了均田制与三长制等。

在冯太后的影响之下,作为鲜卑人的孝文帝拓跋宏从小精通儒家经典,不仅像鲜卑人那般擅长骑射,而且才华横溢,文武兼修

冯太后崩逝,孝文帝正式进行全面改革

太和十四年,冯太后病逝,拓跋宏继承冯太后的遗志,开始全面进行北魏的汉化改革。他在诸多领域都效仿汉文化,对鲜卑旧俗进行全面的修改。

  • 一,整饬吏治颁布俸禄制,议定百官秩品;
  • 二,颁布均田制,租调制;
  • 三,以三长制完全取代之前的宗主督护制;
  • 四,移风易俗,禁说鲜卑语,提倡说汉语,改鲜卑姓氏为汉姓,鼓励鲜卑与汉通婚

改姓,是当时移风易俗的一个重要举措,孝文帝下令,将上百个鲜卑姓氏改成汉姓,是个皇族宗亲的姓氏也全都被改,比如拓跋氏被改成元氏,纥骨氏被改成胡氏,拔拔氏改成长孙氏等。

当时的改姓举措,是孝文帝推动汉化的一个配套步骤,此外,改革之下要求鲜卑人说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效仿汉俗,将鲜卑人彻底变成汉人。

迁都洛阳,也是为了推动改革

虽然孝文帝之前,历代的北魏帝王也都在推动改革,但成效非常有限,而原因就在于大量的鲜卑贵族的阻拦,由于改革触动了这些人的利益,所以每当改革动作稍大,就会遇到阻碍,因此北魏的改革拖了很久。

孝文帝时代,觉得北魏旧都平城鲜卑贵族的势力实在过大,要真正改革阻力很大,而且,平城是北魏原本的旧都,地理位置偏北,对于北魏掌握全国不利。

迁都洛阳这个中原腹心之地,不仅可以更加贴近汉文化中心,推动改革,而且也有利于北魏巩固对于中原的掌握,为了迁都,孝文帝杀伐决断,甚至将反对迁都的亲儿子赐死,最终成功迁都洛阳,北魏彻底走向汉化。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