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德军还有700万士兵,却为何被迫投降?

还有700万大军?还有700万个锤子。德国正式宣布投降的时候,按照当时盟国接管德国时的统计数据,德国余留的兵力在250万左右,即便是加上当时被派到北欧等地的德军,也没有超过300万,并没有所谓德国还剩700万大军的真实记录,除非有人将当时大量的武装平民还有辅助人员全部都算了进去,可能勉强达到这个数字。

当然,即便是两百多万的大军,这个规模也不算少了,背水一战也不是不可以,然而当时的德国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地步,虽然德国剩下的大军的确不少,可相对于盟国更加庞大更加强悍的兵力,德国残余的力量,实在也已是无力回天。

德国选择投降,其实才是明智之举。

第一,接连的战争失利,给德国的打击过大

二战初期的德国,可谓所向披靡的状态,从闪电战入侵波兰,到逼得盟军敦刻尔克大撤退,庞大的苏联被德国打得损兵折将,德军的坦克开到了莫斯科郊外十公里处,苏德战争期间,德国与苏联之间的伤亡比例,达到惊人的1:7.3,消灭一个德兵,苏联要付出超过7倍的代价。

不过,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在欧洲驰骋无敌许久的德军开始转攻为守。

不仅如此,咋北非战场上,隆美尔率领的北非军团被英国将领蒙哥马利率领的大军击败,被迫撤出,而库尔斯克战役后,苏联开始全面反攻。

由于两大战场的巨大失利,使得德国境内军心动摇,开始出现了大量质疑大统领的声音。盟军在1944年诺曼底成功登陆后,德国内部的这种质疑声愈发严重,还发生了希TL遇刺事件,而这些都极大打击了德军的信心。

柏林被攻陷之后,希TL先行在地下室饮弹身亡,德国当时的军队彻底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柱,如此一来,德军士气溃散,如若行尸走肉。

第二,德国后勤供应被切断,弹尽粮绝

中原有句话叫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即便是现代化的战争,后勤的补给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年的德国之所以能够如此强大,在整个欧洲大陆横扫,还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德国拥有极其强悍的工业制造能力与工业基础。

进入20世纪,建立仅仅三十多年的德意志就后发先至,成为了当时全球工业制造总量仅次于美国的国家,甚至超过了剑走偏锋之前的苏联,然而,随着战争的不断推进,德国给其他国家造成巨大伤害的同时,也使得其本身的工农业发展受到了巨大破坏。

德军的数百万大军左右开弓,东至伏尔加河,南至北非,北欧与伊比利亚半岛,几乎欧洲大陆地区全都有德军的身影,占线拉得实在太长,持续时间实在太久,使得后期的前线德军后勤补给遇到了巨大问题。

到了二战尾声期间,德国的工农业基本已经被破坏得七七八八,虽然还有不少的兵力,但是德国的后勤供给能力被毁,根本就无法继续支持战事的持续。

第三,精锐尽丧,剩下的都是乌合之众

巅峰时期,德军在欧洲各地几乎处于一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状态,然而实际上,当年的德国军队也分种类,真正战斗力强悍的是德国的国卫军,不过经过长期的战争,这些战力强大的德国国卫军几乎损失殆尽,而剩下的几乎都是老弱残兵还有战斗力相当低下的其他卫军。

虽然柏林陷落的时候,德国还剩下几百万的大军,但整体上的战斗力素质早就不复当年,相比之下,盟军的战斗力经过战争倒是愈发强大,相形见绌。

此外,在德国本土之外的大量德军,虽然数量也不少,可分散太广,而且一时之间根本就无法及时抽调回去,所以也派不上用场,形同虚设。

柏林被盟军攻陷之后,德国虽然还剩下几百万的大军,但这表面上的数字并不代表德国当时依旧拥有反扑的能力,德国再强终究也是独木难支,根本无法独自面对盟军。何况德国本身进行的战争,也是非正义的,战争使得德国本身也受到了巨大的创伤,没等盟军反攻,德国自己内里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战力量,出现瓦解。

综合当时的情况来看,德国注定已经陷入了失败的结局当中,就算有再多的军队,也注定无力回天,战争的胜负,靠得是综合力量,并非人多就能取胜。

柏林失守,希TL自尽,这些事都使得德军最后的心理防线彻底崩解,无心再战,他们对于战争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他们心里也很清楚,负隅顽抗没有任何意义。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