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只出现于各种传闻与如今的荧幕之上,正式的史料中,没有任何确凿证据证明当年孝庄太后曾委身多尔衮,何来下嫁之说与子嗣。
孝庄太后的婚姻,本身就充满离奇色彩努尔哈赤一统女真各部之后,为了强化自身实力进攻明朝,开始与蒙古联合,而其采取的联合方式之一,就是联姻,其中蒙古黄金家族后裔的科尔沁部,是女真着重拉拢的对象。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而当时皇太极后宫的15个后妃之中,有5人共有单独的宫殿,其中有三人来自科尔沁蒙古。
更神奇的是,三人是姑侄关系,也就是皇后哲哲、宸妃海兰珠与庄妃布木布泰,庄妃,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
布木布泰,姓博尔济吉特氏,小名大玉儿,其13嫁给了时年34岁的皇太极,而在大玉儿出嫁之前,皇太极已经迎娶了大玉儿的姑姑哲哲,也就是后来的孝端文皇后,换句话说,大玉儿其实嫁给了自己的姑父。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哲哲嫁给皇太极多年,却始终没能生育男丁,因此科尔沁部又送去了大玉儿,不久后,大玉儿的姐姐海兰珠也被送嫁皇太极,姑侄三人共侍一夫,这样的婚姻关系在中原必然是悖逆人伦,但是在满蒙地区,这并没有什么关系。
只不过,姑侄三人中,姑姑哲哲作为皇后地位很高,而且很受皇太极的敬重,海兰珠极其受皇太极宠爱,海兰珠所生的皇八子若非早夭,恐有被立储的可能,相对来说,庄妃大玉儿其实是最不受宠地位最低的一个。
按照相关史料记载,大玉儿“无它好,独嗜图史”,大玉儿基本上没有其他爱好,只是喜欢读书而已,也没心思去参与后宫之间的倾轧斗争。
诸王相争,孝庄所生的福临捡漏满洲入关之前,皇太极驾崩,由于其并没有指定好继承人,使得皇位空缺出来,并且成为诸王之间争夺的焦点。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非嫡非长且年纪很小的福临竟最终胜出,而在这场帝位之争中,就传出了孝庄太后为了儿子的前程,与多尔衮有染的传闻。
按照当时的八旗制度来看,各旗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推选本旗旗主成为继承人,也因此导致各方争斗不断,皇太极死后,他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长子肃亲王豪格都正值盛年,并且实力旗鼓相当,也是竞争最猛烈的两个人。
豪格拥有两黄旗与正蓝旗的支持,多多尔衮手中则握有两白旗,镶蓝旗的旗主济尔哈朗实力非常弱,握有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成为最终结果的关键。
代善是努尔哈赤的长子,是皇太极的兄长,当年也是最有资格与皇太极争夺汗王之位的人选,所以其威望极高。代善之子告知其“众人已议定睿王”的时候,代善却不置可否。
各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多尔衮率先退让,提议让皇太极的儿子福临继位。
多尔衮如此提议的打算很简单:
这个折中方案得到了各方的赞成,如此一来,福临成为了满洲入关的第一位皇帝,然而皇太极膝下子嗣不少,为何偏偏选中福临,成为了后来人们怀疑多尔衮与福临之母孝庄太后有私的一个理由。
为何是福临?其实也并不算复杂。
皇太极膝下11子中,除去长子豪格,当时的老二、老三与老八都已经离世,四子、五子、六子、七子与十子都是庶妃所生,地位太低,真正有成为嗣君资格的“五大宫”后妃之子,只有孝庄太后所生的九皇子福临与麟趾宫懿靖大贵妃所生的十一皇子博木博果尔。
但是,博木博果尔的生母懿靖大贵妃身份比较特别,她虽然也出身博尔济吉特氏,但她原本是满洲曾经的宿敌林丹汗的妃妾,后来林丹汗大败,她作为战利品被皇太极纳入后宫,也因为这个缘故,博木博果尔难以获得各旗的承认。
也就是说,福临被选中,其实与孝庄、多尔衮之间有什么私情并没有关系。
顺治时期的孝庄太后,其实仿佛花瓶荧幕之上的孝庄太后,在朝政与后宫之间游刃有余,手段相当凌厉,然而实际上,当年的孝庄太后在顺治朝并没有太大的作为。
由于福临年幼,多尔衮摄政,在此期间,清王朝的所有大事完全都由多尔衮掌握,所以他从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
当时的多尔衮已经权倾天下,成为了大清皇权唯一的实际掌握者。
同一时期,孝庄太后实际上长期与年幼的福临分宫居住,母子俩根本见不上面,而这显然也是多尔顿防止孝庄太后利用小皇子染指朝政的一个举措,孝庄母子无力反抗,只能隐忍顺从。
顺治七年,也就是多尔衮摄政的最后一年,江南正式出现了孝庄太后下嫁的风闻。
南明遗民张煌言写了一首诗: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这样的流言蜚语传得煞有其事,一群长居江南,根本没亲眼见过的人之间盛传着,多尔衮被称为皇父摄政王,就是因为孝庄太后下嫁了,所以多尔衮才称作“皇父”。
而且,满洲入关之前,本来就有收继婚的习俗,弟弟迎娶兄长留下的寡嫂并不稀奇。
所谓三人成虎,关于孝庄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被传得越来越像真的,甚至清史名家商鸿逵也认为孝庄下嫁虽然没有确证,但有蛛丝马迹可寻。
但与此同时,更多的史学家认为,当年的张煌言本身就反清,他写下的诗并没有任何根据,自然不能够作为孝庄下嫁的证据,而顺治帝尊多尔衮为皇父,类似于古代“尚父”的尊称而已。
而且,孝庄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因为明末被毁,直到顺治十年才修好,孝庄太后也才入住,当时的多尔衮已经死去三年,张煌言所谓“慈宁宫大婚”的说法,自然是子虚乌有。
何况,满洲本身就有收继婚的传统习俗,即便是在皇室也并非没有过,倘若孝庄太后真的下嫁多尔衮,在满洲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不可能没有任何记载。
多尔衮身后的悲,可能就是孝庄的意思顺治七年冬,多尔衮于狩猎途中离世后,孝庄太后才真正开始走向朝堂,当时的顺治帝仅有十三岁而已,对于多尔衮的各种清算,人们自然更相信是孝庄的主意。
原本,多尔衮被举行国葬,随即,顺治帝下诏从其王府收回玉玺,十天后宣布亲征,仅仅两个月后,当年被多尔衮屡屡打压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告发多尔衮曾有意篡位,多尔衮身后的悲凉下场,由此开始了。
最终,多尔衮被剖坟斫棺,掘墓鞭S,所有的荣耀都被褫夺削去,整个过程雷厉风行,虽然都是以顺治帝的名义下的诏,但真正的意思,都出自慈宁宫,从此也看不出,孝庄太后与多尔衮之间,存在着一丝一缕的情分。
孝庄太后下葬的迷惑孝庄太后崩逝之后,的确留下遗诏,让其皇孙康熙帝玄烨不要将其送回昭陵与皇太极合葬,而是要陪伴自己的亲儿子顺治帝福临,也因为孝庄太后的遗诏与祖宗家法相悖,使得康熙帝左右为难,竟将孝庄太后的葬仪搁置了三十多年,直到雍正朝才解决。
母陵陪子陵,这无论是满洲还是中原,这样的规制都不符合礼制。
事实上,孝庄太后的下葬在清朝初期属于非常规的操作,因为满洲原本的传统是火葬,努尔哈赤、皇太极与福临,三代皇帝都是火葬,直到康熙时期,深受中原土葬的影响,清朝皇室才开始盛行土葬。
如果按照传统,康熙帝不能接受,如果土葬,那么孝庄太后也不能与皇太极合葬,所以康熙帝只能将祖母的棺椁停在东陵风水墙外,修建暂安奉殿放置长达37年,也就是说,孝庄太后最终独葬昭陵,跟多尔衮压根儿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