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平时一般不会想起“九族”,可一旦这个概念被想起来而且还被用上的时候,那就是平地惊雷山崩地裂的时候,古籍中不绝于书的“灭族”中的“族”,通常就是“九族”。
其实,对于九族到底指的是哪九族,有诸多不同说法。
第一种说法:父族四支、母族三支、妻族二支
父族四支:自己一家、出嫁的姑母与其子嗣、出嫁的姐妹与其子嗣、出嫁的女儿与其子嗣。
母族三支:外祖父一家、外祖母与其娘家、姨母与其子嗣。
妻族二支:岳父一家、岳母与其娘家。
第二种说法:从本人向上四代,向下四代,加上自己
九代的直系,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己、子、孙、曾、玄。
古代抄家与灭族往往是伴随使用,目的就是根除对方实力人脉。
夏朝少康中兴,就是“有田一成,有众一旅”除之不尽带来的后果。
后来伍子胥率吴国大军攻伐楚国,也是当年伍氏被灭不彻底的结果。
历史上的赵氏孤儿最终复仇成功,也是因为赵氏孤儿逃脱后,得到众多人群相助。
基于这样的教训,秦始皇横扫六合之后,秦朝开始有了“族灭”之法,先是三族,之后越来越广泛,到五族、九族,明朝甚至还有十族。
不过,从汉朝开始,关于“九族”的概念,在经学上就有了古文与今文两种解释。
古文说派,认为九族局限于父族,包括上至高祖下至玄孙这九代。
古文一派的说法构成了宗法伦理的基础,在唐宋之后,九族的古文说,在法律上获得了正式的确认,明清两代的律法中,都明文规定,九族专指父宗。
《诗·王风·葛荔序》: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
郑玄笺:九族者,氢己上至高祖及玄孙之亲,
在《明会要》与《清律例》之中,都有明确的“本宗九族五服图”,九族指代的就是父宗。
今文说派,认为九族说的是父族四、母族二、妻族二。
今文一派的说法,其实满足了古代王朝用血缘姻亲关系,实现对于天下的最大限度控制的一种实际需要。
在过去,统治群体在赏赐、惩罚、诛刑的时候,就是利用九族中的今文说法。
《汉书·高帝纪上》:置宗正官以序九族。
元代的《赚蒯通》第四章:律法有云:一人造反,九族全诛。
史上唯一的一次灭十族,硬凑了一族。
明太祖驾崩后,传位皇太孙朱允炆,四年之后,燕王朱棣不满朱允炆削藩起兵夺位,史称“靖难之变”。
明初大儒方孝孺,曾是辅佐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臣,桃李满天下,朱棣夺位后曾想收复他,但方孝孺执意不肯,朱棣请他代拟诏书,他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大字。
朱棣问:“你不顾及你的九族吗?”方孝孺道:“别说九族,就是诛十族也不怕。”
朱棣盛怒之下,将方孝孺九族皆灭,此外,将方孝孺的门生作为第十族凑入,一律诛灭,而按照史料记载,方孝孺被诛九族中仅限于父系,母族与妻族不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