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
有句话叫做“黄金有价,牛黄无价”,其实牛黄就是水牛或者黄牛的胆结石,有时候也包括了肝内结石,体内有黄的牛其实是生了病,不过牛黄却是非常珍贵的药材。
虽然古籍中记载牛会自己把牛黄吐出来,但现实中这种可能性极低,大多数牛黄都是宰牛的时候才能发现,由于天然牛黄极其稀有,也被称作“丑宝”。
古代除了将牛黄作为中药使用之外,同时也会将牛黄与朱砂混合,使用在密教的诸多仪式上,算是一种非常贵重的宝物。
象牙席:
使用象牙制成,制作象牙席是明清时期岭南之地的传统工艺,不过目前象牙劈丝工艺已经失传两百多年,存世的象牙席也极其罕见,故宫珍藏的象牙席也仅有两件。
按照典籍记载,象牙席早在汉朝就已出现,而象牙劈丝织席技术非常繁杂困难,清代工匠们需要用药水浸泡象牙,劈成牙片然后劈丝,继续磨制出光泽才能编制成席。
象牙席平整光滑色泽洁白,而且柔软舒适触手生凉,夏天躺上去非常舒适,但是象牙席用料极奢极巨,工艺复杂耗损瞠目,清雍正时期被勒令禁绝。
马宝:
马宝又叫做“马粪石”,话虽如此,其实马宝也是马的结石,出现在马的肠胃之中,最早的记载出现于明代《本草纲目》之中,与牛黄、狗宝并称。
一般来说,马宝的外表有一定光泽、有细草纹路的才算是上品,才能够用于配药,马宝具有镇惊化痰与清热解毒的效果,药效与牛黄类似,相较于牛黄,马宝更加罕见,自然也更珍贵。
另外与马宝、牛黄并称的狗宝,也是一种结石,但因为更加普遍也更容易获得,所以药用的时候往往也会使用狗宝,马宝实在太珍贵,并不常见。
犀角杯:
用犀牛角雕琢而成,先秦时代,黄河流域尚且还有大象与犀牛分布,但随着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中原犀牛逐渐绝迹,犀角雕刻而成的犀角杯自然更加罕见珍贵。
直到明朝时期,不断有外域犀角进入中原,犀角雕刻工艺也在明朝时期走向了巅峰状态,目前存世的犀角杯大多都诞生于明清时期。
除了工艺价值,犀角向来被视作珍贵的中药材,犀角杯也被认为拥有极高的保健药用价值,因此古代的王侯将相达官显贵都喜欢用犀角杯。
珍珠:
珍珠是一种有机宝石,产自珍珠贝与珠母贝等软体动物体内,在人工养殖珍珠技术诞生之前,珍珠只能在野外采集,由于采珠非常危险困难,因此珍珠在古代更加珍贵。
商周时代,淮河一带出产的珍珠被东夷部落当做贡品,奉献给天子王室,而汉朝之后,南海一带的珍珠开始地位上升,也就是所谓的“南珠”。
明清时期,东北地区出产的淡水珍珠因为圆润硕大而被视作珍品,虽然现代是“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但在清朝,东珠地位最高。
砗磲:
与珍珠一样属于有机宝石,是海洋中的砗磲贝贝壳,砗磲之名诞生于汉朝,是海洋之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贝类,全球所有的砗磲都生活在热带海域。
砗磲体型巨大,捕捞砗磲贝非常危险,一旦被砗磲夹住极难脱身,古代因捕捉砗磲而丧生者并不比采珠者少,而砗磲无法进行人工养殖,并且数量很少,因此更加珍贵。
打磨加工完成的砗磲色泽光洁,清代二品大员的顶戴就是砗磲,而佛教中也将砗磲作为七宝之一,是一种更加少见的美丽宝石。
玳瑁:
玳瑁是海洋中一种类似于海龟的动物,而它的背甲也是一种有机宝石,呈现出一种非晶状质,轻微透明到半透明的样子,有蜡泽到油脂的光泽。
古人时常用玳瑁来制作盒、篦子、手镯、戒指、扇子等等,古筝的义甲与韩国古代琵琶的拨片都是用玳瑁制成,也是制作螺钿片的材料。
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用玳瑁制成的各种器具,汉朝就已非常普遍,不过玳瑁容易遭受虫子蛀食,目前存世完好的玳瑁制品,大多都是清朝所产。
古人从动物身上获取所谓的“珍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从珍贵的药材到美轮美奂的装饰品等等,但很多需要用到动物的部分,其实都是带着血的,大多数并没有必要。
诸如传统点翠技艺需要用到翠鸟的羽毛,必然要捕捉翠鸟,裘皮之类的衣物,甚至需要活剥狐狸貂鼠,这些其实对人而言,都并非必需品。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象牙、犀角与皮草之类的动物制品,都可以消失了,即便是点翠这样的传统工艺也在随着时代进步而做出改变,活生生的珍宝,要比血淋淋的珍贵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