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品知县坐镇一方,实力和权力非常大,为何不敢轻易得罪举人?

古代的举人,其实就是准官儿,一只脚已经踏进了仕途。

知县在古代并不算是什么显赫的官儿,通常也就是七品,不过在知县管辖的那一亩三分地上他还是非常有分量的,还真是说一不二。

俗话说“破门知县,灭门府尹”,知县虽然在管辖地很厉害,但他们对举人都很客气,毕竟古代如果考试中举基本就意味着一只脚踏入了仕途,可以说前途无量。



知县,诞生于宋朝时期,当时普通的县官称作县令,重要的大县长官通常都是京里调任的,称作是知县,地位比县令要高不少。

不过宋代的知县,一般都是暂时从京里调来管事儿的,直到后来知县的设置不断变多,才取代了县令,成为了县地方正式的长官名称,尤其明清时期。

古代的知县通常为正七品,这个品阶并不算高,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知县在自己管辖的地方上,还是非常有分量的。

可以说,古代的知县在县内,是绝对的当家人,说什么是什么。



再来说说举人,隋唐科举制诞生完善之后,寒门出身者入仕成为了普遍现象,尤其两宋时代开始,大多数朝廷中人都出身科考。

古代的科举考试其实是非常复杂的,需要一层又一层考试,最基础的就是“童生”,如果通过了县试、府试与院试,那么就能够成为秀才。

不要以为秀才非常容易考,古代很多白发苍苍的童生仍旧是童生,而考上秀才之后就意味着有了功名,不再是普通的读书人。

秀才这个等级就可以免除徭役、上堂不跪、打官司不能用刑等等很多的权利。



在秀才之上当然还有考试,古代会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在各地的首城乃至于京城举行,成为秀才之后才能参加考试,主持乡试的都是皇帝派的人。

如果乡试考中,那么就能够成为“举人”,这种情况就称作是“中举”,考中举人非常困难,古代七老八十的秀才还在考,是很普遍的。

尽管举人与秀才在表面上只不过隔着一场考试,但两者有巨大区别,秀才不过是享有一些特别的权益,而举人却是真正的准官儿,不再是平民。

过去的人称秀才是穷酸秀才,但举人往往被称作是举人老爷,可见其地位。



只要考上了举人,那么就可以担任一些地方上的职位,虽然不大,但至少已经是官儿,如果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要再考,也就是春闱会试。

古代参加乡试的都是秀才,而能参加会试的,只有举人,明清时期主持会试的,要么是六部尚书要么是殿阁大学士,最低也是个正三品副都御使。

相较于乡试,会试的难度更大,因为录取的人数极其有限,能够在三十岁前考中极难,能够一次就考中的更加凤毛麟角。

如果会试成功,那就成为了贡士,如此就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所谓殿试,就是科举之中最后一场,也是等级最高的,殿试都是皇帝亲自主持的,因此通过了殿试的考生,在古代被称作是天子门生。

其实,殿试倒是没会试、像是那么难,一般就是考个策论,毕竟能够参加殿试的,都已经是人中龙凤有真才实学的人,殿试通过率也非常高,几乎百分百。

通过殿试后就成了进士,而一甲前三名,也就是人们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的话就称作是进士出身,三甲则称作同进士出身。

考到了进士,科举之路也就到头了,也就获得了几乎担任所有职位的资格。



科举制之下,只要成为了举人,那么就获得了入仕资格,不过举人只不过是最基本的,通常只能担任一些学官,要担任更重要的职务只能继续考试。

古代的知县,也有不少都是举子出身,还有贡士出身,他们做了知县之后,通常也不会再继续参加科举,而是等待着升迁罢了。

可没有职务在身的举人不同,他们还是要继续考试的,举人们当中,到底有多少会考到贡士还有进士谁也说不好,万一将来做辅做宰,那可不是好惹的。

知县们不惹举人,既是法律要求,更加是为人处世的明智之举,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