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话中,女孩叫做“大嫚”,吃饭叫做“dei饭”,大孙子叫“打森呃”,而烟台话与威海的方言也大差不差,别说外地人,其他地方的山东人听得都一脸问号。
说起山东话,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都会有所了解,事实上山东各地的方言都属于官话,但差异还是有的,毕竟官话也分成很多种。
青岛、威海与烟台等地,属于胶辽官话,山东中西部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冀鲁官话。
先秦时代,山东半岛地区的中西部地区属于中原文化的范围,西周王朝建立后,山东出现了齐国与鲁国两个最有影响力的诸侯国。
而在齐国的东部,生活着大量“东夷”,他们被中原视作化外之民。
在上古时代,中华的四周生活着北狄、东夷、南蛮与西戎,胶东半岛上生活的莱夷就属于东夷的一支,他们身形高大民风剽悍。
齐国建立之后为了开拓土地,时常与东部的莱夷发生战争,莱夷的生活范围越来越小,最终局限在了胶东半岛,而他们被称作是齐东野人。
胶东、鲁东都听得多了,但“齐东”如今却并不常见,原因就是这个词儿在古代不是什么好话。
齐国将莱夷驱逐到胶东半岛之后,因为莱夷生活地位于齐国东部,所以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作了齐东,那时的中原将莱夷称作齐东野人,他们说的话称作“齐东野语”。
久而久之,齐东这个词儿就成了贬义,随着东夷的消失,人们用胶东取代了齐东。
由于莱夷在数百年里不断受到齐国的攻击,最终烟消云散融入了齐文化之中,当地人也开始使用中原的语言,但还是保留了大量古莱语的影响。
莱夷融入齐国之后,齐国的语言涌入当地,原本的莱夷后裔也开始与齐人通婚,接受齐人的各种文化传播。
但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莱夷终究不同于中原之民,他们有不少自己的独特文化。
在上古,莱夷曾被殷商分封,其历史比齐国甚至更加悠久,他们与殷商之人一样非常善于经商和航海,与擅长农耕的中原之民很不一样。
齐国时代利用临海的便利,非常鼓励渔盐和商业,以此获取财富,而胶东半岛地区的民众借先天便利发展尤其迅速,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齐灵公灭莱之后,莱人之中有一些分散到了当时齐国与鲁国的交界处,而在莱人抵达之前,当地人烟荒芜土地贫瘠,所以被称作“莱芜”。
烟台的龙口人,之前将山东中西部地区,也就是当年鲁国与齐国西部地区的方言,称作是“西莱子腔”,而胶东半岛方言,则称作“东莱子腔”。
胶东半岛地区方言以古莱语为母本,除了受到少数齐鲁方言影响,长久都在单独发展。
山东地域广大,中西部地区深受中原方言影响,形成了冀鲁官话与中原官话两大方言区,而胶东半岛的胶辽官话独树一帜。
外地的人经常会觉得山东话很好学,除了口音之外与普通话也没那么多差别,然而实际上却根本不是如此,山东人可不止会倒装句。
我们既定印象当中的山东话,其实只不过是中原官话与冀鲁官话,像是胶东半岛地区的山东话也就是胶辽官话,可没那么容易懂。
威海话与烟台话被山东人视作最难懂的山东话。
在胶辽官话当中,存在着很多比较特殊的词汇,而且声调生硬上扬,语速很快,别说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就算山东内里别的地方的人,也不一定能听懂。
青岛话与烟台话、威海话比起来,更像是有一股海蛎子味儿,声速更快舌音很重,而且胶东人说话的时候,变音还变调,听起来跟听天书一样。
胶东半岛方言之所以叫做“胶辽官话”,是因为它不仅分布在胶东半岛,还分布在辽东。
明朝时期,辽东都指挥使司属于山东的承宣布政使司管辖,辽东半岛文化深受胶东影响,之后又有大量移民涌入辽东,使得两地文化极其相似。
可以说,青岛、烟台与威海等地的方言,深受古代莱语影响,还有近代大量外来词汇的影响,最终在山东成为了别具一格的另类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