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建立者,都会在登上大位之后追封自己的先人。
东吴的建立者孙权也不例外,他正式称帝后,追封自己的父亲为“武烈皇帝”,这也是一贯的传统没有任何问题。
然而问题在于,孙权是从其兄孙策手中接过的家业,但他只追封了哥哥一个长沙桓王的爵位而已,并没有追封为帝,孙权的做法令人似乎有点心寒。
那么,孙权为什么追尊父亲为帝,可只给哥哥封了个王呢?
猜测一:因为礼法不合按照古代宗庙的昭穆制度,天子七庙,家族的始祖在宗庙的正中位置,永远不能够挪动,后世的子孙分列左右享受祭祀。
通常,宗庙左边为昭为父,右边为穆为子,以此排序。
孙权追封自己的亲爹没有问题,但追封亲哥哥的话,那就有问题了。
孙策毕竟与孙权同辈,要是也进入宗庙当中,那么就直接打乱了昭穆制度的次序,这在古代是不合乎礼法的。
因此,有人觉得孙权是因为这个原因,最终没有追封自己的哥哥为皇帝。
不过,这样的解释似乎也是苍白无力的,因为当时就有完全相反的例证。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之后,不仅追封了自己的父亲司马昭与祖父司马懿,连自己的伯父司马师也被其追封为了世宗皇帝,与其父亲同辈。
其实,昭穆制度之中,大多数情况下的确是左昭右穆,但并不一定是左父右子,因为在先秦时代的周王室宗庙里,就有不少是兄终弟及,兄弟俩一起入宗庙祭祀的。
严格来说,昭穆制度反应的是长幼先后的次序,而不是父子关系。
因此,孙权是因为昭穆制度不允许而没有追封哥哥的说法,是完全不成立的。
历来帝王之家少有亲情,同室操戈的事情屡见不鲜,即便是手足兄弟,也常有兵刃相接反目相对的时候,这绝对不少见。
孙权是孙策的弟弟,当年孙策临终,在四个弟弟里选中了孙权,并没有传位给自己年幼的儿子孙绍,对孙权来说,哥哥对他是有大恩的。
而孙策的膝下,也只有孙绍这么一个儿子。
按照原本的规矩,孙绍是孙策的继承人,乃是长房一脉,他的继承次序是要优先于孙权的儿子们的,但因为孙策选择了兄终弟及,改变了这个局面。
从此之后,孙权这一脉成为了正脉,而孙绍这一边成了旁支。
可即便如此,孙绍的身份仍旧因为他是孙策的儿子而变得非常特殊。
倘若孙权追封了哥哥孙策为皇帝,那么孙绍必然就应该封王,而且孙绍这一支就拥有了皇位的合法继承权,毕竟他的父亲有皇帝名分。
皇室内部争夺皇位的事情,从来都不少见。
或许在孙权在世的时候能够把持局面,让不好的事情不发生,但是他归天之后,那一切就都非常难说了,什么都是有可能的。
不追封孙策为帝,这也就是变相否定了孙绍的皇位资格,他还改了孙绍“吴侯”封号,这样既能保全孙策的后人,也保全了自己的后人。
当然,这是理论上的,因为后来孙策的后人还是无端卷入争位而丢了命。
历来对于孙策的评价,都认为其是东吴的奠基者,没有他与其父孙坚,自然也不可能有后来开创东吴江山的孙权。
孙策打下江东六郡,为弟弟孙权的事业奠定了优良基础。
不过在历史上,孙策薨的时候,东吴已经丢掉了庐江郡,当年的六郡剩下五个。
并且,由于孙策在世的时候对于江东各大族各种打压,而其意外离世后,各世族纷纷起来开始要反对孙家,这让孙家的形势非常危险。
《三国志》: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
也是因为江山有点危险,孙策怕自己的儿子不是个儿,所以选中了孙权做接班人。
孙权可不是完全继承了哥哥的江山,他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
其掌握江东之后,逐渐消除了危机,使得孙氏家族在江东的事业转危为安,并且东吴的地盘也不断扩大,还得到了二十多个郡。
与哥哥孙策不同,他对江东的大族采取拉拢,而非打压,取得了良好效果。
严格来说,孙权可不是个守成之君,反而是为东吴开疆拓土,立下赫赫大功的真正奠基人,孙策的功劳与其相比,并不出挑,甚至逊色不少。
追封孙坚为皇帝,自然也不是因为他的功劳,而是孙坚是孙权的父亲。
然而,孙策的功劳虽然大,但还不至于让其拥有被追封为皇帝的资格,这一点晋朝的司马师又不同,因为司马师完全有资格。
今天,有什么经验需要分享呢?
立即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