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当中,立冬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所谓“四时八节”当中的一个,通常发生在每年公历十一月初的时候。
冬,终也,意思就是万物收藏!这是古人对冬天的解释。
古人认为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正式开始,大地开始进入沉寂状态,植物停止生长进入休眠,而小动物们也纷纷储存好食物进入洞穴,准备好冬眠。
所谓的“烂冬”,说的是天气比较阴沉湿冷,光照很少的冬天。
每年从立冬开始,一直到后面的冬至日,这段时间内,要是出现连续七天或者更久的阴雨天气的话,那么光照就会不足,这就是所谓烂冬。
有时候,出现超过两周的连续阴雨,那就被称作是“重烂冬”,这都是非常不好的天气现象。
当然,人只有在觉得闷热的时候才会觉得降雨是好的,倘若是在寒冷的季节总是下雨,就会觉得心中郁闷,浑身都会觉得不舒服,尤其南方地区经常有这类现象。
其实说起来,北方烂冬的现象并不是太多见,主要还是在南方地区。
一旦烂冬出现,冬天冷的时候又不停下雨,那环境就会变得阴冷潮湿,这种时候就会使得农民们收获储藏的谷物粮食,开始受潮发霉。
甚至于,有些地方种下去的其他农作物还有没收获的作物,都会因此受影响。
我国的面积毕竟还是非常广大的,虽说冬天降雨逐渐减少,但也并非绝对,立冬前后有些地方仍旧会不停下雨,也因此出现烂冬。
前两年因为疫情的缘故,很多人在过年的时候不便出门,而家里的储备食物又不够,所以过得相当艰难,古人也其实差不多,甚至更糟。
古人没有网购,没有便捷的商业,家里能储备的食物等是很有限的。
那时候条件不好,技术落后,一到冬天可以享用的食物种类本身就不多,北方地区家里常备的也就是粮食与大白菜之类比较耐放的食物了。
然而,一旦烂冬出现的话,人们就只能窝在家里无法出门,就算是想要买些什么也不行,最后只能把家里的储备慢慢耗尽,还没有其他办法。
更尴尬的还有,立冬前后,大多数的农作物都已经完成了收获,但有些地方的冬小麦、油菜之类也要开始进入播种的阶段,要是烂冬,就会影响播种。
虽然作物生长需要水源,可连绵的阴雨导致光照不足,也是大麻烦。
立冬之后要是出现了烂冬,百姓们家里已经收获了的粮食,可能就会受潮发霉发芽变质,而来年的农事也无法及时准备,最后连累来年。
要是今年烂冬,那么来年的收成也就会变得很差,在那个条件不好的时代,可能明年还要靠着今年的储存过日子,因此人们很害怕烂冬的出现。